古代史研究所举办“战国文字‘囟’跟西周甲骨文‘囟’到底是什么关系?”学术讲座
2025年10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先秦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登峰战略”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优势学科、“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主办的讲座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举办。本次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沈培教授主讲,题目为“战国文字‘囟’跟西周甲骨文‘囟’到底是什么关系?”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刘源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二十位师生参加。


沈培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周甲骨文中“囟”字的相关辞例,并对2024年周原遗址新出土的甲骨卜辞进行释读。他以学界将战国文字“囟”读作“使”为界,分两个阶段系统回顾了以往关于西周甲骨文“囟”字的释读意见。他指出,在战国楚系简帛文字中,“囟”及从“囟”的“思”字读为“使”,确凿无疑,并列举了传世古书中“思”用作“使”的诸多例证,以见古书之存留。
目前学界受到楚系简帛文字用“囟”为“使”的影响较大,不少人很自然地认为西周甲骨文的“囟”也应该读为“使”。沈培教授指出,尽管楚系文字保留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字形和用法,但也存在同一字形在时代不同的文字资料里表示不同词的情况。他从“使令”句式的演变过程入手,论证了西周甲骨文中的“囟”不宜读为“使”,并辅以殷墟甲骨文、西周及春秋金文中“囟”作为虚词的用例加以补证,同时探讨了战国楚地文字将“囟”读作“使”的原因。
讲座最后,沈培教授探讨了虚词“囟”的语法性质。他讲到裘锡圭先生对他的旧作曾提出过意见,认为“思”“式”不宜视为一个词,而是一对轻读、重读有别的虚词组。沈培教授对此加以修正,认为“思”与“斯”关系更近,尤其在分布上非常对应,可以视为具有轻重有别的虚词组。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先秦古书中“斯”与“此”的密切关联,考察卜辞中“此”的用法,提出商人语言中实际上存在“囟”与“此”一对虚词组,跟周人语言“思”与“斯”一对虚词组,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沈培教授认为,这种“囟(或思)”“斯”,都应该看作语气副词,不能看成连词,其语法意义很可能是从其本义引申而来,可以解释为“当,会”一类的意义。

刘源研究员高度评价了沈培教授的报告内容与治学方法,并鼓励在场学生勤勉钻研。在交流环节,赵鹏、孙亚冰、王梦薇等与会师生就“囟”的具体训释、“今夕王囟言”等相关卜辞的文意理解等问题与沈培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撰稿:王梦薇,摄影:刘承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