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刘源 博士 研究员

刘源,男,1973年7月生,籍贯湖南长沙,自幼在陕西咸阳长大。1990年至1994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中国古代史等课程,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师从朱凤瀚教授学习先秦史及古文字,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工作,现任研究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甲骨文、金文、殷周史。

刘源论著目录

一、专著

  1.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二、论文

  1. 刘源:《简论早期卜辞中祭祀的性质——兼谈历组卜辞的时代》,《南开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第8-12页。
  2. 刘源:《读契偶识》,《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4期,第93-95页。
  3. 刘源:《商代祭祀所用牺牲的贡纳和征取》,张国刚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17-128页。
  4. 刘源:《从祭祀角度看殷商时期的祖先观念》,张国刚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第408-426页。
  5. 刘源:《花园庄卜辞中有关祭祀的两个问题》,《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175-179页。
  6. 刘源:《从祭祀角度看周人的祖先崇拜》,张国刚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95-317页。
  7. 刘源:《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80-94、190页。
  8. 刘源:《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豕牲》,《中国文物报》第1062期,2002年11月8日。
  9. 刘源:《逨盘铭文考释》,《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7-26页。
  10. 刘源:《试论殷墟花园庄东地H3卜辞的行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第112-116页。
  11. 刘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所见禳祓之祭考》,王建生、朱歧祥主编:《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北:圣环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2. 刘源:《甲骨文与殷礼研究》,《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13. 刘源:《从国博所藏甲骨谈王卜辞中的子某》,朱凤瀚、沈建华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305-312页。
  14. 刘源:《历组卜辞新缀两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第6-10页。
  15. 刘源:《再谈殷墟花东卜辞中的“□”》,宋镇豪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12月,第131-160页。。
  16. 刘源:《殷墟“比某”卜辞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11-116页。
  17. 刘源:《从出土材料看顾炎武的易学成就》,《文博》2008年第4期,第35-41页。
  18. 刘源:《试论西周金文“帅型祖考之德”的政治内涵》,王兴尚主编《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 刘源:《补论殷墟卜辞中的“在先王宗卜”》,《首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字博物馆,2009年11月。
  20. 刘源:《试谈花东卜辞中的“hd_zi”》,“2009华语文与华文化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新竹·玄奘大学,2009年12月。
  21. 刘源:《读契札记》,《商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5月。
  22. 刘源:《从殷墟卜辞的“族”说到周初金文中的“三族”》,《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85-91页。
  23. 刘源:《周公庙“宁风”卜辞的初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258-263页。
  24. 刘源:《殷墟“虎首人身”石雕像和“彊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171-176页。
  25. 刘源:《读殷墟村中南近出甲骨札记》,《古文字研究》第29辑,87-95页,约13000字。
  26. 刘源:《甲骨缀合与研究的佳作〈醉古集〉》,《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187-197页,约13000字。
  27. 刘源:《读一版新见出组田猎卜辞》,《殷都学刊》2013年第1期,第11-16页。7000字。
  28. 刘源:《试论上古宗教艺术中的“彊良”主题》,《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第33-38页。9600字。
  29. 刘源:《春秋》《左传》与甲骨卜辞对读数例——兼谈春秋诸侯史官承袭殷人史官笔法问题,《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第142-157页。17000字。
  30. 刘源:《春秋》与殷墟甲骨文,《光明日报·国学》,2013年8月12日。4500字。带注释版本收入以下论文集,刘源:《研究〈春秋〉可利用殷墟甲骨文材料》,杜勇主编《叩问三代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上古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000字。
  31. 刘源:《殷墟卜辞“爵子毕”解释》,《古文字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4年10月。5000字。
  32. 刘源:《读金短札:伯雍父是殷人还是周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出土文献》第四辑,中西书局,2013年12月。6000字。
  33. 刘源:《从占卜角度续论殷墟甲骨命辞的性质与特点》,《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18000字。
  34. 刘源:《谈一则卜辞“刮削重刻例”及一组历宾同文卜辞》,《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5000字。
  35. 刘源:《从文邑到文神——甲骨、金文中“文”字内涵再探》,陈光宇、宋镇豪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3000字。
  36. 刘源:《谈一件新见宋叔方鼎》,《古文字研究》31辑,中华书局,2016年。6000字。
  37. 刘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加强商周文明的研究与普及工作》,《炎黄文化研究》17辑,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8700字。
  38. 刘源:《殷墟甲骨卜辞与左传中“子某”之对比研究》,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7年4月。10万字。
  39. 刘源:《从彔见簋铭浅谈西周王朝三有司的任用》,朱凤瀚主编《青铜器与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第90至97页。10000字。
  40. 刘源:《从甲骨文、金文材料看西周贵族社会的“德”》,《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41. 刘源:《甲骨文不等同于商代文字》,《中国文物报》2017年8月11日。2000字。
  42. 刘源:《推动金文学成为国际显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9日第1版。
  43. 刘源:《从韩伯丰鼎铭文看西周贵族政体运作机制》,《史学集刊》2018年第3期。
  44. 刘源:《殷墟花东卜辞中的“丁”可能是死去的武丁》,《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2018年。
  45. 刘源:《西周早期大师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军事历史》2019年第2期。
  46. 刘源:《金文学应与甲骨学、简帛学并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47. 刘源:《论殷墟卜辞中的“在先王宗卜”》,《殷都学刊》2020年第3期。
  48. 刘源:《论殷金文的特征体系》,《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1期。
  49. 刘源:《谈殷墟花东卜辞中湏字反映的禳祓之祭》,《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2期。
  50.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绝学回响”版,2021年07月30日。
  51. 刘源:《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豕牲》,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编《早期中国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52. 刘源:《新见义器、韦卣及毳器铭文反映的周承殷制现象》,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青铜器与金文》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53. 刘源:《试论甲骨文是殷代正规文字的一种变体》,《古文字研究》第34辑,中华书局2021年。
  54. 刘源:《殷墟邵家棚遗址出土青铜觥盖铭文初读》,《殷都学刊》2022年第1期。
  55. 刘源:《商末至西周早期赐贝研究——兼论册命制度的历史渊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56. 刘源:《从殷代文字正体角度谈谈历组卜辞特征字》,《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3年第10期。
  57. 刘源:《谈师遽器蕴含的西周制度演变信息》,《青铜器与金文》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58. 刘源:《再论殷墟卜辞帝五臣是四方与社》,《古文字研究》第35辑,中华书局2024年。
  59. 刘源:《应辩证看待殷周文化差异》,《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14日第三版。
  60. 刘源:《论殷商王朝上帝为百神之君的观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61. 刘源:《以古人视角探索甲骨金文史料中的殷商文明》,《中国史研究动态》2025年第3期。
  62. 刘源、王梦薇:《甲骨文字形组类演变规律一例:“于”字的考察》,《郭沫若研究》2025年第1辑。

三、书评

  1. 刘源:《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6期,第28-30页。
  2. 刘源:《看似三易实不易——读〈古文字学导论〉》,《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第22-24页。(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书评)
  3. 刘源:《走进夏商时代的日常生活——读宋镇豪〈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第111-112页。
  4. 刘源:《学林盛事——评〈盛世吉金〉的出版》,《博览群书》2003年第6期,第82-83页。
  5. 刘源:《学而不厌,一心求真——读〈古史集林〉》,《博览群书》2004年第5期,第115-119页。(王玉哲先生《古史集林》书评)
  6. 刘源:《使君元是此中人》,《读书》2004年第12期,第123-129页。(董作宾先生《甲骨学五十年》书评)
  7. 刘源:《读〈西周封国考疑〉》,《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期,第28-29页。
  8. 刘源:《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第41-45页。
  9. 刘源:《材料搜集与研究并重的〈甲骨六录〉》,《博览群书》2005年第6期,第113-116页。(胡厚宣先生《甲骨六录》书评)
  10. 刘源:《细节见历史》,《博览群书》2005年第7期,第104-107页。(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书评)
  11. 刘源:《李峰:〈西周的政体〉》,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三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48-459页。

四、学术综述

  1. 刘源:《2000年史前、夏、商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8期,第2-10页。
  2. 刘源:《2000年西周、春秋、战国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第2-9页。
  3. 宋镇豪、刘源:《甲骨文金文研究》,刘庆柱主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94-103页。
  4. 刘源:《张政烺先生的金文研究》,《书品》2004年第6期。
  5. 刘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研究概况》,《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80-184页。
  6. 刘源:《甲骨文金文研究》,刘庆柱主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第105-121页。
  7. 刘源:《甲骨文金文研究》,刘庆柱主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11-128页。
  8. 刘源:《甲骨文、金文研究综述》,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9》,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07-124页。
  9. 刘源:《近两年的甲骨学研究》,《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75-83页。

五、译述

  1. (美)夏含夷着,刘源译:《西周诸王年代》,朱凤瀚编《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268-292页。
  2. (美)江伊莉着,刘源译:《商代青铜器纹饰的象征意义与人兽变形》,《殷都学刊》2002年第2期,第22-28页。
  3. 刘源译:《简明世界历史大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又,《简明世界历史百科全书》,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六、学术奖项
  4. 专著《商周祭祖礼研究》,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6年。
  5. 论文《“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获第一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二等奖,2016年。
  6. 论文《周承殷制的新证据及其启示》,获第11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6条评论

  1. 可否告知电子邮箱或电话?几件私人藏品青铜器的铭文求教。其中数件春秋方鼎,有一件最长铭文达600余字。先生感兴趣,可供学术研究。

    1. 刘源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甲骨文,对于青铜器和金文研究尚浅,您可联系专门研究青铜器和金文的学者。

  2. 不敢苟同刘源老师五等爵制分析。商业史吴慧老师的《翰苑探史-井田制考索》和《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提到壁羡镇圭尺是周秦汉尺的0.8,而殷墟象牙尺又是壁羡镇圭尺的0.8,可假设夏尺亦为商尺的0.8。以后周尺(周秦汉尺)为100,则前周尺(壁羡镇圭尺)为其80,商尺(殷墟象牙尺)为其64约等于七十,夏尺为其51.2约等于五十。正应《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可知唐《通典》的夏之一个百夏里的男爵国,同样面积到周则为五十后周里的男爵国,缩水为四分之一。同理夏之四个百夏里的侯爵国,同样缩水为四分之一的一个百后周里的侯爵国。应了《孟子·万章》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汉《礼记·王制》是略有误解的。《逸周书》洛阳盆地之六百里,鲁国之七百里,实则为6个和7个一百前周里,从而与地图合,夏的百里之国万国边长2500公里,也与地图刨开三边蛮荒之地合。则同理可由田制推算夏商周之军制,并发现与“小臣墙”和小盂鼎相符。方千里的方框外围,会有44个方百里的小方块,5*9=45,侯甸男采卫不过是九服中面向东方的殷商故地的五服5*5=25。具体见在下的《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50》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