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与中国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举行

【撰稿】刘源

shang_conference_cr

【链接】文章列表

【下载】会议日程表、学者发言题目、与会者名单

2011年11月11-12日,由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商代与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新布朗斯维克校区(New Brunswick Campus)的“进修会议中心”(Continuing Studies Conference Center)举行。

此次会议是继1982年美国首届“商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由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组织)而筹备、召开的,并以殷墟甲骨文为主要研讨对象。会议的主要发起者罗格斯大学东亚语言系陈光宇教授早年在台湾大学和耶鲁大学分别师从著名甲骨学者金祥恒教授和张光直先生,希望藉此次会议纪念张光直,并激发美国学生对甲骨文和商代文明的兴趣,吸引他们致力于商代文明的研究和普及,以扩大中国上古文明在美国的影响,使美国一般民众也能像熟悉埃及、玛雅文明那样熟悉商代文明。

来自美国、中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4名学者参加这次会议并宣读了论文。美国罗格斯大学东亚语言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达特茅斯大学东亚语言系的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和其他学生旁听会议并参与了讨论。

吉林大学林沄教授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指出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文化相比,其形成具有滞后性。

其他学者的发言综述如下(以发言先後为序):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高岛谦一教授(Takashima, Ken-Ichi)回顾、评价前人对甲骨文“河”字的语言学研究,对“河”字做了文字学和语言学上的新解释,认为所从之“可”为斧柄之形,也是黄河河道的象形。

吉林大学何景成博士认为甲骨文旧释“眢”的字可释“盾”读为“循”,如卜辞中的“眢大示”应读为“循大示”。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麦里筱研究员(Maréchal, Chrystelle)回顾前人诸说,认为甲骨文、金文释为“祼”的字,还以释“福”为妥;并讨论了“福”的字形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鹏博士利用甲骨文分类方法讨论了“陷”字的几种字形,并连带探讨人名“子目”与“子5_3”。

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艾兰教授(Sarah Allan)探讨甲骨文中的“中”,并分析古代中国的“中央概念”。

芝加哥大学的亚当博士(Schwartz, Adam)从家谱刻辞上的“贞”字谈起,探讨殷墟卜辞中“贞”字的意义和功能。

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结合殷墟卜辞反映的殷人视界,讨论甲骨文“中”的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研究员梳理了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建筑称名,并逐一罗列、解释。

格林奈尔学院的顾史考教授(Cook, Scott)结合前人考释,探讨了殷墟甲骨文中与酒祭相关的诸字。

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将有关丧葬的殷墟卜辞进行排谱,解释其中重点字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复原殷代丧葬制度。

芝加哥大学的夏含夷教授(Shaughnessy, Edward L.)从清华简《系年》谈起,结合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编年记》、金文及《左传》中的“大事纪年”材料,讨论了纪年形式与史书的起源。

理海大学的班大为教授(Pankanier, David W.)结合一年中星座的移动,解释了《左传》所载“龙”的活动与历法的密切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商代龙形造型的青铜器纹饰中存在有关星座图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研究员探讨了应公鼎、新见征人方卜辞、周公庙“宁风”卜甲等材料反映了西周早期周承殷制现象,并指出在以往著录的甲骨、金文材料及《春秋》、《左传》等文献中也有相关佐证。

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考察了殷墟卜辞所见与商王朝发生战争的北方国族之地望,依此说明晋西、陕北、冀北地区北方式青铜器特征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殷墟出土北方式青铜器与上述北方式青铜器的联系及其历史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教授介绍了山东黄县西周归城遗址的中美联合考古调查结果,重点说明了归城遗址周边聚落分布从史前至汉代的变化情况,西周归城内外城址的发现,及在城墙附近解剖发掘的收获。他结合遗址范围发现的铜器材料及城址时代,推测归城在西周早期是东征周人的据点,西周中期以後莱人入住并以之为都邑,直至春秋时代为齐所灭。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铭崇研究员发展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商王日干二分说理论,认为商周金文中存在日干为活人之名的证据,提出包括王族的商人分属十个日干组织(世系群),包含十个日干组织的大世系群又可分衍出同样包含十干组织的小世系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曹定云研究员提出两组历组卜辞,认为其中的“父丁”、“三祖”、“小乙”可以构成一个系列,其中三祖是祖己、祖甲、祖庚,父丁是康丁,指出这是历组卜辞时代不能提前的坚实证据。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重点释读了新见牛距骨刻辞中“从骨从夫”之字,认为当读为“距”,并搜集了夫、巨读音相通的例证。

哥伦比亚大学的亚当博士(Smith, Adam)介绍了哥大所藏殷墟甲骨的来源,重点考察其中一版何组刻辞卜骨(USB414+甲2799)上存在的习刻,并由此分析了殷代占卜机构培训刻手的问题。

理海大学的柯鹤立教授(Cook, Constance)结合清华简《楚居》材料,探讨了楚人祖先出生的神话模式。

罗格斯大学东亚语言系陈光宇教授(Chen, Kuang Yu)综述了前人讨论家谱刻辞真伪的各种证据,对尚存争议的问题逐一考察、分析。他利用在大英图书馆拍摄的家谱刻辞放大彩色照片,与伪刻家谱刻辞进行细致的对比研究,指出家谱刻辞的文字契刻绝非伪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家谱刻辞的学术价值。

与会学者发言结束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介绍了“中华字库”工程的进展情况。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代为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唐际根研究员、何毓灵副研究员撰写的“殷墟近十年考古发现”的报告,他概括指出洹北商城的发现及中商理论的提出、宫殿宗庙区西侧池苑遗址的发现、孝民屯铸铜遗址及大量陶范的发现在殷墟考古这十年来中较为重要,极大促进了学者对殷墟遗址的认识,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对学者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在会议尾声自由发言的部分,林沄教授回忆在1982年的火奴鲁鲁会议上,他也提交有关商代北方文
化交流的论文,後收在苏秉琦主编《考古学论文集》第一辑中。夏含夷教授也回忆说,在1987年的安阳“商文明国际研讨会”上,他提出“马车西来说”受到一些中国学者批评,在罗格斯大学的这次会议上很高兴看到朱凤瀚先生公开谈及马车起源的问题。

会议结束後,陈光宇教授同与会学者商谈今后继续举办“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计划,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美国学生从事甲骨文与商文明的学习和研究,扩大中国文明在美国的影响。大家还阅读了陈光宇教授编写的《中英甲骨文读本》样书,提出了若干意见,建议此书尽快出版面市。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1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刘源
12 年 前

原报道有一些疏忽。现补充大会组委会教授名单。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