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拼綴第121-125則【姚鎔燁】

姚鎔燁 2023級碩士研究生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甲骨智能計算實驗室

第121則

一、著錄號

A:田朝陽甲骨綴合第三則

B:乙3459

二、圖

430ed4d2-e1a8-496e-8548-e59fd74566a5

a332407fa14b16efb7f8dcab604679c0

cda31f20bb45a1017b322f2950192029

三、說明

A版的綴合情況可以參看田朝陽先生《甲骨綴合第2-4則》第3則,[1]今筆者加綴B版(乙3459)。綴合後,折口密合,復原局部鑽鑿,符合卜法。

第122則

一、著錄號

A:R064606+R064555

B:丙286

二、圖

f26c369b4bdd7016b00ffe8101ef720f

16b0691fbd64cd7c8a875c0c2fc509cd

b5355fc90aa964204a61bf04b3b2e2b6

92c71a7babd7045884020f6da78e6e0e

三、說明

A版為筆者綴合,[2]今將其綴入B版(丙286)。綴合後,齒縫咬合,符合腹甲形態。

第123則

一、著錄號

A:姚鎔燁甲骨拼綴第14則

B:乙5364

二、圖

8f5d121d74c53e8c04e109fb9bc44bba

5609b96858020aa4128bec07c5f30c3a

1e78096cd7d37d9a0f7c538f9f7a5afd

三、說明

A版的綴合情況可以參看筆者《甲骨拼綴第14則》。[3]現進一步綴入B版(乙5364)。綴合後,齒縫咬合,符合腹甲形態特徵,辭例亦相互吻合。此外,B版作為右首甲,其表面刮痕可與A版左首甲相應痕跡大體接續,此現象可為本組綴合提供一項輔證。此類首甲刮痕現象,孫亞冰與張惟捷老師均進行過深入探討。[4]

第124則

一、著錄號

A:王忻钰殷墟甲骨试缀第二则

B:R055896

二、圖

6677328f735afa3c649d947a9f856be9

c634bd7bbc1140184c45b9b8520c4d71

fd0c1f39f634af4a7b6bab110765710a

三、說明

A版的綴合情況可以參看王忻鈺《殷墟甲骨試綴二則》第二則。[5]筆者在此基礎上加綴B版(R055896)。綴合後,齒縫咬合,盾紋接續,符合腹甲形態。

第125則

一、著錄號

A:丙601

B:乙6413

二、圖

46053a81ecb6c14c27ff1c853600cc16

45f6a0c614d9b921b08c944b8480680d

01cffa28e76b2db5206b7db400b2b3bd

三、說明

A與B版綴合後,齒縫咬合,符合腹甲形態特徵,辭例亦符合。

(感謝李雪山、張軍濤、蔣玉斌、楊熠、展翔老師的指導,李紫艷同學的幫助。)

  1. 田朝陽:《甲骨綴合第2-4則》第3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2025年8月13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3164.html#post-23164-footnote-1。
  2. 姚鎔燁:《甲骨拼綴第86-100則》第95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2025年8月21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3295.html。
  3. 姚鎔燁:《甲骨拼綴第14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2025年4月22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442.html。
  4. 參看孫亞冰:《甲骨綴合六例》,《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60-268頁;張惟捷:《商代卜甲人為刮痕補說》,《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54-62頁。
  5. 王忻鈺:《殷墟甲骨试缀二则》第二则,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2025年7月27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903.html。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