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研究员

男,汉族,1985年7月生。2003年至2011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导师沈长云教授),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朱凤瀚教授),2015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雷兴山教授)。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2021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2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等领域的研究与阐释工作。

一,专著(合著):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独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版

《史之阙文:出土简牍与战国秦汉社会》,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1版

《凯俤君子  民之父母——战国楚竹书中的君子与社会》,独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海昏简牍初论》,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版;2021年第2版;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第1版

二,代表性论文

论文题目

报刊/杂志

日期

《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的文献校理与典籍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22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3年第1期全文转载);

《裁繁御简:〈系年〉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

《历史研究》

2017年第3期

《出土简帛文献与早期典籍文本的生成》

《文学评论》

202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6期全文转载);

《北大藏秦简〈田书〉初识》

《北京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

《随葬用鼎与春秋早期的华夏族群认同》

《中国史研究》

2025年第3期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融合发展》

《中国史研究》

202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2022年第1期全文转载)

《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ⅠM2)出土铜器》

《文物》

2023年第11期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海昏侯国除诏书〉》

《文物》

2021年第12期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房中”简初识》

《文物》

2020年第6期

《新出文献与先秦“世系”类材料的流传》

《文史哲》

202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

《墓葬情境下铭文所见两周青铜礼器的分类与器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

《由清华简郑国史料重拟两周之际编年》

《学术月刊》

2021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当阳赵家湖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中的殷遗旧制》

《考古与文物》

2024年第7期

《出土文献视野下的〈论语〉文本形态演进》

《孔子研究》

2023年第4期

《出土简牍与西汉中期以前流传的“礼”书形态》

《中州学刊》

2022年第8期

《由篇及卷:区位关系、简册形制与出土简帛的史料认知》

《史学月刊》

2021年第4期

《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与儒家“六艺”典籍》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

《东南文化》

2021年第1期

《西周初期墓葬铜礼器器用区位研究——以随州叶家山为中心》

《江汉考古》

2020年第2期

《北大秦简〈田书〉与秦代田亩、田租问题新释》

《中国农史》

2020年第2期

《新出简帛文献与“书”类文献的历史书写》

《东岳论丛》

2019年第1期

《战国楚竹书与儒家“理想社会”构建》

《南昌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

《出土文献与考古视野下“中华”观念的形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2024年第3期转摘)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与秦人的图书整理》

동서인문(《东西人文》)

第25号,2024年8月

《殷墟青铜容礼器的器用组合与区位特征》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2020年第2辑

《战国楚竹书非“史书”类文献史料内涵析论》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第68卷,2019年1月

三,报纸文章

报纸标题

报纸

日期

《简牍中的“环保条款”(文物里的生态智慧)》

《人民日报》

2025年1月23日第14版

《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人民日报》

2024年4月18日第20版

《给海昏简牍“治病”》

《人民日报》

2019年12月28日第5版(“学习强国”2019年12月31日全文转载)

《探讨“昆仑石刻”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关联》

《光明日报》

2025年8月11日第8版

《〈人文名镇〉:以古镇文化解锁文明图谱;》

《光明日报》

2025年4月30日第15版

《秦代基层小吏书箱里的“书籍史”》

《光明日报》

2023年7月8日第11版

《秦汉简牍律令与法家经典文本的编定》

《光明日报》

2022年3月19日第11版

《商周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9月30日第6版

《青铜礼器的器用内涵与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6月4日第5版

《孔子为何最为赞赏颜回》

《解放日报》

2018年12月25日第12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四,书评

题目

著作/期刊

日期

《形塑中国,熔铸华夏——读〈许倬云学术著作集〉》

《文汇报》

2024年11月29日第7版

《姓、名本质与避讳礼俗的再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年10月9日第7版

《〈山海经〉: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志和创世史诗》

《中国民族》

2023年第10期

《何为“华夏”:〈经纬华夏〉读后》

《经济观察报》

2023年10月16日第32版

《东方既白:〈城子崖:一朝醒来惊天下〉读后》

《中国文物报》

2023年8月18日第6版

《两周诸侯国族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研究的典范——读〈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文物报》

2023年1月20日第7版

《二十世纪西方学界对中国古代铜器研究最高水平之作——〈赛克勒收藏东周青铜礼器〉导读》

《青铜器与金文》

第7辑,2021年12月

《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简评》(合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7年第2期

五,学术综述

学术题目

期刊

日期

《江河万古,星汉长昭——纪念许倬云先生并略述学思历程与学术遗产》

《中国文化研究》

2024年秋之卷

《新时代出土简牍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6月24日第5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22年第8期全文转载)

《典册琳琅——海昏简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年第6期

《〈系年〉“周亡王九年”诸说综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2月27日第5版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高校社科动态》

2007年第5期

六,译著

著作

出版社

日期

《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许倬云著)

三联书店

2024年第1版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富田升著,合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年第1版

七,古籍整理

著作

出版社

日期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年第1版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文字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第1版

八,主持课题

课题

时间

是否完成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出土文物与文献视野下的六博传统游戏研究》(22VJXG006)

2022.11

在研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上古基因谱系、族群谱系和文化谱系的对证研究》(2022JZDZ023,首席专家韩建业教授)子课题负责人

2022.04

在研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简牍典籍与战国秦汉史事》(G3441)

2021.09

在研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出两周封国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20VJXT019,首席专家朱凤瀚教授)子课题负责人

2020.12

在研

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文字、文本综合研究》(YWZ-J020)

2018.12-2025.05

已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17CZS005)

2017.07-2021.10

已结项

九,获奖情况

  1. 2023.09,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 2023.05,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3. 2023.03,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
  4. 2023.12,获第四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
  5. 2022.11,获第五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一等奖;
  6. 2018.11,获第三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三等奖。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