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研究员
男,汉族,1985年7月生。2003年至2011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导师沈长云教授),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朱凤瀚教授),2015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雷兴山教授)。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2021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2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等领域的研究与阐释工作。

一,专著(合著):

《战国楚竹书史学价值探研》,独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版

《史之阙文:出土简牍与战国秦汉社会》,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1版

《凯俤君子 民之父母——战国楚竹书中的君子与社会》,独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海昏简牍初论》,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版;2021年第2版;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第1版
二,代表性论文
论文题目 23517_e6a714-50> |
报刊/杂志 23517_8165a1-6c> |
日期 23517_673038-20> |
《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的文献校理与典籍文明》 23517_43fa76-ef> |
《中国社会科学》 23517_e19120-f2> |
2022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3年第1期全文转载); 23517_067ffd-55> |
《裁繁御简:〈系年〉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 23517_a234f6-a4> |
《历史研究》 23517_0cecf6-d6> |
2017年第3期 23517_a79aee-c3> |
《出土简帛文献与早期典籍文本的生成》 23517_317800-b9> |
《文学评论》 23517_c0fabc-d0> |
202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3517_920b88-3e> |
《北大藏秦简〈田书〉初识》 23517_b72fbb-74> |
《北京大学学报》 23517_133bf7-11> |
2017年第5期 23517_9ac410-b8> |
《随葬用鼎与春秋早期的华夏族群认同》 23517_b49413-08> |
《中国史研究》 23517_4eba32-35> |
2025年第3期 23517_687fcf-8f> |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融合发展》 23517_92a142-34> |
《中国史研究》 23517_c54179-c6> |
202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2022年第1期全文转载) 23517_3b376a-9a> |
《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ⅠM2)出土铜器》 23517_bf063d-bc> |
《文物》 23517_11efc0-44> |
2023年第11期 23517_0fcc09-19> |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海昏侯国除诏书〉》 23517_978433-46> |
《文物》 23517_8352d7-83> |
2021年第12期 23517_9bdc62-ea> |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房中”简初识》 23517_83f002-34> |
《文物》 23517_575ec5-b4> |
2020年第6期 23517_62a444-56> |
《新出文献与先秦“世系”类材料的流传》 23517_e348a7-8d> |
《文史哲》 23517_22775c-88> |
202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3517_472dd0-5c> |
《墓葬情境下铭文所见两周青铜礼器的分类与器用》 23517_5b07da-0f>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3517_e028f6-58> |
2023年第6期 23517_390d7d-65> |
《由清华简郑国史料重拟两周之际编年》 23517_6f6b25-8d> |
《学术月刊》 23517_387f32-54> |
2021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3517_f19679-f7> |
《当阳赵家湖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中的殷遗旧制》 23517_610512-a5> |
《考古与文物》 23517_ec6304-b7> |
2024年第7期 23517_278993-8d> |
《出土文献视野下的〈论语〉文本形态演进》 23517_8553c5-b1> |
《孔子研究》 23517_ee6ba8-31> |
2023年第4期 23517_b548e0-4c> |
《出土简牍与西汉中期以前流传的“礼”书形态》 23517_8f3515-89> |
《中州学刊》 23517_e226bb-d5> |
2022年第8期 23517_b6a5c6-be> |
《由篇及卷:区位关系、简册形制与出土简帛的史料认知》 23517_d1b61d-9c> |
《史学月刊》 23517_ff6eab-44> |
2021年第4期 23517_501072-dd> |
《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与儒家“六艺”典籍》 23517_8e07df-8d> |
《江西社会科学》 23517_dfff8e-3f> |
2021年第3期 23517_60286b-f5> |
《江南土墩墓与铜礼器器用的偶数用鼎》 23517_18f2ab-cf> |
《东南文化》 23517_e26f95-a0> |
2021年第1期 23517_6af2ba-9e> |
《西周初期墓葬铜礼器器用区位研究——以随州叶家山为中心》 23517_00519e-08> |
《江汉考古》 23517_427f8c-72> |
2020年第2期 23517_ec939b-15> |
《北大秦简〈田书〉与秦代田亩、田租问题新释》 23517_0e75c7-0f> |
《中国农史》 23517_d5b576-1c> |
2020年第2期 23517_54e734-51> |
《新出简帛文献与“书”类文献的历史书写》 23517_5b1aeb-ec> |
《东岳论丛》 23517_1e5995-32> |
2019年第1期 23517_fa0076-96> |
《战国楚竹书与儒家“理想社会”构建》 23517_11d03d-4e> |
《南昌大学学报》 23517_8b5bc0-70> |
2019年第1期 23517_2be651-4f> |
《出土文献与考古视野下“中华”观念的形成》 23517_b3eaeb-f5>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3517_07615b-cf> |
202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2024年第3期转摘) 23517_0ca7e4-26> |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与秦人的图书整理》 23517_7c9bdb-fd> |
동서인문(《东西人文》) 23517_1903a8-72> |
第25号,2024年8月 23517_e24f68-b7> |
《殷墟青铜容礼器的器用组合与区位特征》 23517_0ab173-73> |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23517_afe18b-7a> |
2020年第2辑 23517_47c6fe-84> |
《战国楚竹书非“史书”类文献史料内涵析论》 23517_701b37-cd>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3517_0bddcb-18> |
第68卷,2019年1月 23517_0422d1-8f> |
三,报纸文章
报纸标题 23517_e77cc2-70> |
报纸 23517_8f9b56-c5> |
日期 23517_64cab7-d4> |
《简牍中的“环保条款”(文物里的生态智慧)》 23517_dc9a79-18> |
《人民日报》 23517_593291-d7> |
2025年1月23日第14版 23517_cfb1e9-bb> |
《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23517_b8d115-02> |
《人民日报》 23517_0d23f7-ed> |
2024年4月18日第20版 23517_ffe0cb-d9> |
《给海昏简牍“治病”》 23517_28e380-d2> |
《人民日报》 23517_5a01be-ea> |
2019年12月28日第5版(“学习强国”2019年12月31日全文转载) 23517_0d1c8f-ef> |
《探讨“昆仑石刻”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关联》 23517_5093d5-73> |
《光明日报》 23517_a0c25f-e3> |
2025年8月11日第8版 23517_688385-a5> |
《〈人文名镇〉:以古镇文化解锁文明图谱;》 23517_09ee12-5a> |
《光明日报》 23517_886c06-05> |
2025年4月30日第15版 23517_407e7b-af> |
《秦代基层小吏书箱里的“书籍史”》 23517_9e08fe-53> |
《光明日报》 23517_55e67f-10> |
2023年7月8日第11版 23517_e2592c-c0> |
《秦汉简牍律令与法家经典文本的编定》 23517_7bbb2e-5c> |
《光明日报》 23517_5097ee-73> |
2022年3月19日第11版 23517_d71d0e-20> |
《商周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23517_d70ee4-2b>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3517_646451-86> |
2020年9月30日第6版 23517_3e851e-fa> |
《青铜礼器的器用内涵与学术价值》 23517_3ec7f3-cd>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3517_0e24fc-c0> |
2018年6月4日第5版 23517_3dbcfa-65> |
《孔子为何最为赞赏颜回》 23517_c0728b-b4> |
《解放日报》 23517_943668-9d> |
2018年12月25日第12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23517_15e67f-07> |
四,书评
题目 23517_35307e-1e> |
著作/期刊 23517_8345d4-16> |
日期 23517_49c0c8-88> |
《形塑中国,熔铸华夏——读〈许倬云学术著作集〉》 23517_c5776f-8f> |
《文汇报》 23517_142e77-b6> |
2024年11月29日第7版 23517_069571-b2> |
《姓、名本质与避讳礼俗的再思考》 23517_3b4bd2-ea>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3517_5e65f8-e9> |
2024年10月9日第7版 23517_352d5b-97> |
《〈山海经〉: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志和创世史诗》 23517_8dd180-52> |
《中国民族》 23517_af2224-59> |
2023年第10期 23517_be1fc3-29> |
《何为“华夏”:〈经纬华夏〉读后》 23517_14d7b7-d4> |
《经济观察报》 23517_d84f22-c5> |
2023年10月16日第32版 23517_4f2850-4c> |
《东方既白:〈城子崖:一朝醒来惊天下〉读后》 23517_d778c0-f9> |
《中国文物报》 23517_e9ffe5-d5> |
2023年8月18日第6版 23517_789418-35> |
《两周诸侯国族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研究的典范——读〈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23517_eb1258-d0> |
《中国文物报》 23517_d8caea-27> |
2023年1月20日第7版 23517_e8406f-eb> |
《二十世纪西方学界对中国古代铜器研究最高水平之作——〈赛克勒收藏东周青铜礼器〉导读》 23517_9db1fa-0d> |
《青铜器与金文》 23517_0418dc-a3> |
第7辑,2021年12月 23517_ac7941-d0> |
《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简评》(合作) 23517_f2caf6-7b> |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517_266e5e-a7> |
2017年第2期 23517_9eff76-b2> |
五,学术综述
学术题目 23517_cbe1b1-ae> |
期刊 23517_c23d99-2e> |
日期 23517_90de99-43> |
《江河万古,星汉长昭——纪念许倬云先生并略述学思历程与学术遗产》 23517_05e173-73> |
《中国文化研究》 23517_914343-32> |
2024年秋之卷 23517_e6c27a-1f> |
《新时代出土简牍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23517_6a4cdd-a4>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3517_34ceba-17> |
2022年6月24日第5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22年第8期全文转载) 23517_cff50a-5d> |
《典册琳琅——海昏简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23517_eb8790-ad> |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517_ebdff0-36> |
2020年第6期 23517_dbfff4-27> |
《〈系年〉“周亡王九年”诸说综析》 23517_64302a-00>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3517_edef45-f7> |
2018年2月27日第5版 23517_890c13-5e> |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23517_db90e0-dc> |
《高校社科动态》 23517_6f6f0b-a6> |
2007年第5期 23517_26d080-87> |
六,译著
著作 23517_1707aa-52> |
出版社 23517_e273fa-b0> |
日期 23517_595d61-ee> |
《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许倬云著) 23517_226cc4-d6> |
三联书店 23517_ca854e-fd> |
2024年第1版 23517_4ab777-76> |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富田升著,合译) 23517_5958c1-e7> |
中国画报出版社 23517_d1d0a4-6c> |
2021年第1版 23517_03b79b-83> |
七,古籍整理
著作 23517_070af0-ae> |
出版社 23517_7c3152-35> |
日期 23517_6bf748-27> |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合著) 23517_7e45d5-e4>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3517_4e4a12-6a> |
2023年第1版 23517_ac7211-c2>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伍)文字编》 23517_25c56f-fd>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3517_fcfc35-3e> |
2025年第1版 23517_a28fe2-fa> |
八,主持课题
课题 23517_f9de18-ad> |
时间 23517_9314b9-5c> |
是否完成 23517_263cf6-6c> |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出土文物与文献视野下的六博传统游戏研究》(22VJXG006) 23517_41e63a-13> |
2022.11 23517_6241a0-40> |
在研 23517_dbe48a-51>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上古基因谱系、族群谱系和文化谱系的对证研究》(2022JZDZ023,首席专家韩建业教授)子课题负责人 23517_5158b5-8a> |
2022.04 23517_434a2f-1b> |
在研 23517_ac2deb-13> |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出土简牍典籍与战国秦汉史事》(G3441) 23517_a39dc2-64> |
2021.09 23517_174e0c-05> |
在研 23517_37d046-2c> |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近出两周封国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20VJXT019,首席专家朱凤瀚教授)子课题负责人 23517_a69cca-cc> |
2020.12 23517_afc739-f5> |
在研 23517_f2c30d-be> |
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文字、文本综合研究》(YWZ-J020) 23517_834c57-bb> |
2018.12-2025.05 23517_b6e783-8a> |
已结项 23517_6c5cb1-84>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周诸侯墓葬青铜器用与族群认同研究》(17CZS005) 23517_3e409c-36> |
2017.07-2021.10 23517_da61ac-45> |
已结项 23517_7123e1-86> |
九,获奖情况
- 2023.09,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2023.05,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 2023.03,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
- 2023.12,获第四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
- 2022.11,获第五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一等奖;
- 2018.11,获第三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