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戊”的補記

【首發】王寧(棗莊人民廣播電臺)

拙文《由甲骨文“戊”字說古器物“鈇”》一文發布後,學友認爲此物不得僅有石器實物爲證,亦當有青銅器物爲證方具說服力。忽憶以前曾在網上見過一件形狀獨特之戰國是古代兵器之照片,搜檢得之,乃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藏一件名爲“斑紋鉞”的戰國楚兵器(原屬圓明園藏品)图片,其實物圖形如下:

wps_clip_image-24097

(上圖可點擊放大)

此兵器形狀非常特殊,後半部與戰國時流行的戈相一致,援、胡、内、穿、闌等基本與戈同,唯前端鋒之部位爲一個較大的月牙形弧刃,形似斧鉞,上面有用特殊工藝做出的銀白色斑點,故擬名爲“斑紋鉞”。

按:此物非“鉞”也,當即青銅鑄造的“戊”之實物證據,此由甲骨文“戈”、“戊”二字可得實證:

wps_clip_image-4523戈(存下47) wps_clip_image-32284戊(乙8658)

根據甲骨文字可知,“戊”之字形似“戈”而前鋒刃端爲半月形之鋒刃,此必是由原始石器的“戊(鈇)”發展而成者,其原始形状乃以木柄柲橫竪呈戈狀而縛以半月形之石刃,而後青銅器發展為戈形而鋒為半月形。故此器物當即“青銅戊”,亦即“青銅鈇”也。

唯獨此種器物青銅鑄造者甚少見,蓋鈇本爲日常生活或生産中普遍使用的一種輕利砍斫器,先秦之時甚少用爲兵器,故以青銅鑄造者甚少,殷墟發掘所出土者均爲石器即其明證。即便到戰國也少有青銅鑄造爲兵者,迄今先秦之青銅兵器出土無數,而保利博物館此件藏品爲僅見,亦可證矣。

此亦“戊”乃砍斫器“鈇”而非斧鉞之一證,故補記于此。

2010年11月15日夜

【文章下載】

王寧2010年11月15日關于“戊”的補記.doc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王甲金
13 年 前

笑死人了,到现在还依然有人用这种方法释甲骨文字!依照作者想象中的复原图,一根长木头,一根短木头,绑成类似十字架形;短木头一端再绑上石镰。那么这件农具就有两个活动部位需要绑定。以砍东西这种撞击力大的动作来看,这样的农具恐怕只能当电影道具。作者不妨自己亲自做个实验吧。
两根棍子绑成十字架,能有多坚固,大家可以很容易就亲自试试,用筷子试就行。而这件想象的东西还有另外一个石镰需要固定,还要用来砍东西。
更要命的是,石镰上有两孔用来固定在棍子上,那么简单想想也知道,这根棍子必然得平行于两孔连线,也就是石镰的长轴。这样的话,施力的方向和棍子是垂直的,这样就很合理。而依照这位作者的想象复原图,棍子是垂直于两孔连线的,那么施力方向就和棍子方向相同了。大家简单想想,这样能用来干活吗?能固定吗?
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不涉及知识,更不涉及甲骨文这样的学识。
到现在还有人看图编故事呢!
依照这位作者的说法,商朝人造了戊这么个字来表达一种常用农具,但是在甲骨文里这个字从来不拿来表达农具,而是只用来作为干支字。也就是说,文字里其实并不需要这个字,它只是造出来用为干支字的。等到后世需要用到这个字了,就另外造出个鈇字来!
这种农具,从来不用铜制造,只有战国时候楚国心血来潮,制造了这么一件,为了这件铜制的农具,就造了个鈇字来!。
鈇,《說文》莝斫刀。《倉頡篇》斧也。《禮·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
既然鈇钺并举连用,那它们应该就是非常类似的兵器了,应该都是由斧演变来的。鈇字就是借夫的音。
学问要能这样做那可太幸福了,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说什么是什么。

11 年 前

樓上的,你連他的「拙文」《由甲骨文“戊”字說古器物“鈇”》看都不看就駡人是不是也太幸福了?「戊者古鈇」的論點也不是作者發明的。你稍後引用的鈇的《說文》等人家也早用上了,這篇只是補文而已。至於你訕笑否定的「戈」的象形字,只能證明你的無知。
當然這篇以戰國楚兵器來證明商朝的「戊」字證力不足。但是前正文的內容是值得參考思辨的。
個人認為《說文》說戊是像「人脅」的講法並不是顯而易見,甚至是有疑義隱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