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 研究员

一、著作:

  1.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7年二版。
  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版。
  4. 《国际汉学漫步》(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 《民族与文化》(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6. 《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2006年再版。
  7. 《商代都邑》(商代史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商代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9.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0. 《简明历史读本名词手册》(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11.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年。
  13.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14.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日文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日本汲古书院,2018年出版,60万字。
  15.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第一卷),主编兼第一作者,全书82万字,王震中撰写25万字,学苑出版社,2018年出版。
  16. 主编《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7. 主编《华夏同始祖 天下共连山》,大象出版社2010年。
  18. 主编《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19. 李俊、王震中主编:《炎黄学概论》,48万字,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
  20. Th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the Formation of Monarchy in Ancient Chin(《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英译本)52万字,英国帕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Paths international ltd)、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22年10月。

 二、论文:

  1. 《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2. 《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3. 《尹达先生逝世周年祭》,《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4. 《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
  5. 《“饕餮纹”一名质疑及其宗教意义新探》,《文博》1985年第3期。
  6. 《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7. 《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
  8. 《史学的发展与流派竞争》,《史学情报》1988年第4期。
  9. 《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0. 《从方法论看<诸神的起源>的失误》,《光明日报》1988年6月28日。
  11. 《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6期。
  12. 《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社。
  13. 《夏商周文化中的东方渊源》,《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14. 《文明と国家――东夷民族の文明起源》,(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51号(1990年)。
  15. 《文明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 《西周城邑国家文明的起源》,《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17. 《祭祀·战争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8. 《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5期。
  19. 《文明起源之比较》,《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5、6期。
  20.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8期。
  21. 《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往看黄帝与嫘祖的传说》,《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22.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
  23. 《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24. 《伊藤道治的金文与西周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3期。
  25. 《伊藤道治先生甲骨文与商史研究五十年》,《殷都学刊》1997年第3期。
  26. 《试论陶文“”“”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
  27.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 《<比较考古学随笔>评介》,《文物》1999年第9期。
  29. 《<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8期。
  30. 《炎黄尧舜时期的战争: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之一》,《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
  31. 《近五十年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 《试论中国古代王权与君主制政体的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
  33. 《邦国、王国与帝国》,《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4. 《良渚文明研究》,《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
  35. 《试论商代“虎食人卣”之类铜器题材的含义》,《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36.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37.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7期,2004年1月。
  38. 《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39. 《甲骨文亳邑新探》,《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40. 《商代周初管邑新考》,《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1. 《帝喾并非商之始祖》,《殷都学刊》2004年第3期。
  42. 《缅怀尹达先生》,《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3. 《先商的文化与年代》,《中原文物》2005年第1、2期连载。
  44. 《从中原地区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其文明化进程》,《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45.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6. 《商代王都的“社”与“左祖右社”之管见》,《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47. 《中国远古社会史研究的力作――马新、齐涛著〈中国远古社会史论〉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48.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49.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50. 《简论邦国与王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0月19日。
  51. 《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
  52. 《黄帝时代的部族融合与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
  53. 《早商王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4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
  54.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5.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殷都学刊》2007年第4期。
  56. 《先秦文献中的“邦”“国”“邦国”及“王国”——兼论最初的国家为“都邑”国家》,《“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7. 《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的考察》,《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58. 《商代における殷都の族居特点と商の王権》,载于宇野隆夫主编《王権と都市》(《国际研究集会》第33辑),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3月出版。
  59. 《偃师商城中的“明堂” 与“内朝”“外朝”》,《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出版社2008年。
  60. 《龍の原型》,(日本)《大东文化大学 汉学会志》47号,10000字,2008年3月。
  61. 《濮阳龙与龙之原型》,12000字,《2007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6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夏商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河北学刊》 2008年第6期。
  63. 《炎黄时代的开创精神与今日社会的和谐发展——兼论“黄帝”的得名》,《炎黄文化研究》第八辑 大象出版社2008年。
  64. 《颛顼对神职人员的设立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张新斌、张顺朝主编《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65. 《三十年来我国的夏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5期。
  66. 《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困惑》,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24日。
  67. 《南北“炎帝”的由来与民族文化融合》,8000字,《炎黄文化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9年。
  68.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1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5日。
  69.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文史哲》2010年第1期。
  70.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71. 《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三秦出版社2010年。
  72. 《从连山看炎帝的起源》,《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一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
  73. 《古史传说的“虚”与“实”》,《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4. 《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4期连载。

74.《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

75.《陶寺邦国文明与中国古史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6日。

76.《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

77.《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七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

78.《龙之原型》,《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三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

79.《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反思》,11000字,沈长云、张翠莲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

80.《关于古代国家的概念定义与标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九),科学出版社2012年。

81.《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

82.《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邦国-王国-帝国”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5期。

83.《五帝古史传说研究》,《炎黄文化研究》第14辑,大象出版社2012年。

84.《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符号与文字:文字的起源》,《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13年2月。

85.《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86.《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1月14日。

87.《文明与国家起源(下):“邦国—王国—帝国”说》,《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1月28日。

88.《陶寺都邑邦国文明的典型性》,《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12月

89.《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符号与文字:文字的起源》,《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13年2月。

90.《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91.《从尉迟寺婴儿瓮棺上刻画“”、“”图像文字看火正世官的起源》,《南方文物》2014年第4期。

92.《中心聚落形态、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整合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93.《应重新认识古代国家形成标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8日。

94.《涂山所在地及其夏禹权力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4日。

95.《思想是历史的精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4日

96.《民族、部族的概念与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4年第4期。

97.《中原地区和黄河文明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孙作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98.《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妈祖学刊》2014年第2期。

99.《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核心期刊。

100.《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大家手笔”栏目。

101.《图腾的起源、转型与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九集,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

102.《增强民族凝聚凝聚力要保持国家结构稳定、加强汉语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268期。2015年6月5日。

103.《让史学走进大众——<简明战国史>序》,《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5期。

103.《中国王权的诞生——兼论王权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04.《炎帝农耕文化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炎黄文化研究》第17辑,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105.《从雕龙碑遗址看襄阳及汉水中游与中原地区在文明生长过程中南北文化的交往与互动》,《炎黄文化研究》第17辑,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106.《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红旗文稿》2016年第1期。

107.《建立中华思想史之当代中国学派》,《光明日报》2016年8月1日第16版。

108.《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109.《序:神农炎帝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110.《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编《帝尧之都 中国之原——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1. 《清华简<厚父>篇“咎繇”与虞夏两代国家形态结构》,《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112.《共工氏的历史地位》,张新斌等主编《共工氏与中华龚姓》,大象出版社,2016年9月。

113.《胶东早期海洋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始》,《鲁东大学学报》第33卷第1期(2016年第1期)。

114.《提升妈祖文化的三大功能,服务我国当前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宣部)2016年第213期。

115.《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7000字,《历史研究》2017年第5期。

116.《中国王权的诞生》,《中国史学方法论 第八回日中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论文集》,(日本)汲古书院,2017年5月30日出版。国外论坛主旨演讲。

117.《中国王权的诞生——兼论王权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英文版,2万字。

118.《五千年中华文明与美术家的心灵交融》,冯远主编《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造工程文献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

  1. 《从华夏民族形成于中原论“何以中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2. 《炎黄学:炎黄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3. 《近四十年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主要趋势与反思》,40000字,《澳门理工学报》2019年第2期。

122.《嫘祖传说的演变与中国丝绸文明》,6000字,《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九辑,大象出版社,2019年6月。

123.《积极推动妈祖文化与乡土文化和乡村治理的互动发展》,15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584期(2019年)。

124.《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光明日报》2019年6月10日,史学版。

125.《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6日。

  1. 《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人民政协报》2019年9月19日。

127.《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光明日报》2020年1月18日“国学版”。

  1.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20年8月21日(第11版)。

129.《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6日“理论版”(大家手笔)。

130.《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史学月刊》2020年第9期。

  1. 《夏商时期的夷夏融合与王朝国家的形成》,《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十六讲》,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132.《阅读经典,体味古书之美——王震中委员谈<论语><老子>阅读心得》,《人民政协报》2020年6月6日。

  1. 《在融会贯通中创新发展》,《人民政协报》2020年12月12日。

134.《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三种认同”与“三种情怀”》,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与思考》,民族出版社,2021年。

135.《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4000字,《光明日报》2021年4月10日第10版“国学”。

136.《三星堆:夏商时期的古蜀文明》,4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2日第10版“博物”。

137.《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新成果》,2000字,书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2日第4版“历史学”。

138.王震中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139.《炎帝对农业的贡献与湖南在农业起源及早期发展上的独特地位》,4000字,《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140.《乡村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研究的新高度——评<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3000字,书评,《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141.《夷夏互化融合说》,《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 《论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及“夏”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2. 《“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海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3.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27000字,《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4. 《在传承和创新中建设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而促发展》,8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1日第5版(“历史学”版)。
  5. 《以一流学术成果服务“国之大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3日第3版。
  6.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光明日报》2022年6月27日14版(“史学”版)。
  7. 《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2022年6月6日第9版(“学术”版)。
  8.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利用》,《人民政协报》2022年3月14日第9版(“文化”版)。

150  《多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人民政协报》,2022年5月20日第3版。

  1.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统筹协同发展》,《中国文艺报》2022年3月9日第5版。

152.《王亥的历史地位——兼论原始王权的产生》,《中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2期。

153.《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4万字,《文史哲》2023年第5期。

154.《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3000字,《人民日报》2023年6月10日。

155.《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扬帆破浪》,65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5日第3版。

156.《“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3000字,《中国民族报》2023年3月31日。

157.《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2000字,《人民政协报》2023年3月27日第12版。

158.《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中建设当代中华文化》,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6日第8版。

159.《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20000字,《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

160.《黄帝名号的由来》,4000字,《光明日报》2024年3月30日第11版(国学版)。

161.《龙的起源、原型与演变》,7000字,《光明日报》2024年11月30日第10版。

162.《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一体两面之关系》,5000字,载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163.王震中、侯昂妤:《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及在中国传统兵学中的体现》,8000字,《孙子兵法研究》2024年第6期。

164.《中华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长江与黄河的交相辉映》,8000字,载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长江文明论坛文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24年9月。

165.王震中、夏虞南:《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重新界说——兼对“古国”等概念辨析》,《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1期。

三、译文:

1、伊藤道治《第二期卜辞に見える  岁の祭祀について》,《中原文物》1990年第1期。

2、伊藤道治《戠字考》,《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伊藤道治《王权と祭祀》,《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

4、伊藤道治《西周王朝と雒邑》,《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5、伊藤道治《五十年研究の思い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斋木哲郎《孔子仁说の形成について》,《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7、近藤乔一《死者の顔を覆面する習俗にちいて》,《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10日。

8、宇野隆夫《中国古代の都市の方位空間について》,《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1期。

四、主持及参与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项目《五帝时代到夏代王权与国家形态研究》,2022年12月立项,预计2027年完成。

2、《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个人项目,2011年结项,获优秀等级,2013年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国家社科基金个人一般项目《海岱早期文明的演进及其与中原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3BZS082),已结项,获优秀等级。

4、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的《原始社会编》、《奴隶社会编·夏商西周卷》、《奴隶社会编春秋战国卷》,主编,2014年立项,2025年结项。

五、获奖项目:

1.《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7年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2.《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1992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3.《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2000年获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4.《甲骨文亳邑新探》,2007年获中国社科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5.《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2009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6.《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2010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七届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8.《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9.《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201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清华大学“第二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一等奖”。

10.《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2024年4月获黄帝陵基金会和西北大学颁发的“2023年度黄帝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 201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015年度科研岗位先进个人”。

2018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教师。

13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会评选为“我爱我师”——“我师攻坚研深”荣誉称号。

14.2023年,被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评为“启智润心”大先生。

15.2024年,王震中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教学名师奖”。

王震中 博士 学部委员 研究员

一、著作: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独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增订版)

2013年年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版。

《国际汉学漫步》,合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民族与文化》,合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合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2006年再版

《商代都邑》(商代史第5卷),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商代史第三卷),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简明历史读本名词手册》,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另:(日文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日本汲古书院,2018年出版,60万字。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合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合著


(第一卷),主编兼第一作者,全书82万字,王震中撰写25万字,学苑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主编《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合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主编《华夏同始祖 天下共连山》


大象出版社2010年

主编《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李俊、王震中主编:《炎黄学概论》,48万字


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Th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the Formation of Monarchy in Ancient Chin(《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英译本)52万字,英国帕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Paths international ltd)、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22年10月。

 二、主要论文(一)

论文题目

期刊/报纸

年份

《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

《中国史研究》

1984年第3期

《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

《中国史研究》

1988年第1期

《尹达先生逝世周年祭》

《中原文物》

1984年第2期

《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

《人文杂志》

1985年第2期

《“饕餮纹”一名质疑及其宗教意义新探》

《文博》

1985年第3期

《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

《中原文物》

1986年第2期

《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

《世界宗教研究》

1988年第4期

《史学的发展与流派竞争》

《史学情报》

1988年第4期

《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

《历史研究》

1988年第2期

《从方法论看<诸神的起源>的失误》

《光明日报》

1988年6月28日

《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年第6期

《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

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社

《夏商周文化中的东方渊源》

《华夏文明》第二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文明と国家――东夷民族の文明起源》

(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51号

1990年

《文明与国家》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3期

《西周城邑国家文明的起源》

《西周史论文集》(上)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祭祀·战争与国家》

《中国史研究》

1993年第3期

《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3年第5期

《文明起源之比较》

《浙江社会科学》

1994年第5、6期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4年第8期

《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往看黄帝与嫘祖的传说》

《江汉考古》

1995年第1期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5年第2期

《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

《考古与文物研究》

三秦出版社1996年

《伊藤道治的金文与西周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年第3期

《伊藤道治先生甲骨文与商史研究五十年》

《殷都学刊》

1997年第3期

《试论陶文“

”“

”与大火星及火正》,

《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6期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

《周秦文化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评介》

《文物》

1999年第9期

《<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1年第8期

《炎黄尧舜时期的战争: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之一》

《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

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

《近五十年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试论中国古代王权与君主制政体的成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

2002年1月

《邦国、王国与帝国》

《河南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良渚文明研究》

《浙江学刊》

2003年增刊

《试论商代“虎食人卣”之类铜器题材的含义》

《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2003年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7期

2004年1月

《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

商务印书馆,2004年

《甲骨文亳邑新探》

《历史研究》

2004年第5期

《商代周初管邑新考》

《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帝喾并非商之始祖》

《殷都学刊》

2004年第3期

《缅怀尹达先生》

《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先商的文化与年代》

《中原文物》

2005年第1、2期连载

《从中原地区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其文明化进程》

《东岳论丛》

2005年第3期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

《中国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商代王都的“社”与“左祖右社”之管见》

《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

大象出版社,2005年

《中国远古社会史研究的力作――马新、齐涛著〈中国远古社会史论〉读后》

《史学理论研究》

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史学月刊》

2005年第11期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06年第1期

《简论邦国与王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年10月19日

《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

《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

大象出版社2007年

《黄帝时代的部族融合与和谐文化》

《光明日报》

2007年4月5日

《早商王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4集

商务印书馆2007年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

《先秦文献中的“邦”“国”“邦国”及“王国”——兼论最初的国家为“都邑”国家》

《“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的考察》

《东方考古》第3集

科学出版社2008年

《商代における殷都の族居特点と商の王権》,载于宇野隆夫主编《王権と都市》(《国际研究集会》第33辑)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2008年3月出版

《偃师商城中的“明堂” 与“内朝”“外朝”》

《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

线装书出版社2008年

《龍の原型》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 汉学会志》47号,10000字

2008年3月

《濮阳龙与龙之原型》,12000字

《2007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夏商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河北学刊》

2008年第6期

《炎黄时代的开创精神与今日社会的和谐发展——兼论“黄帝”的得名》

《炎黄文化研究》第八辑

大象出版社2008年

《颛顼对神职人员的设立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张新斌、张顺朝主编《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十年来我国的夏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9年第5期

《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困惑》,5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9月24日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1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9月15日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

《文史哲》

2010年第1期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历史研究》

2010年第6期

《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三秦出版社2010年

《从连山看炎帝的起源》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一辑

大象出版社2010年

《古史传说的“虚”与“实”》

《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年第3、4期连载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二辑

大象出版社2011年

《陶寺邦国文明与中国古史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8月16日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华夏考古》

2011年第4期

《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七集

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

《龙之原型》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三辑

大象出版社2011年

《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反思》,11000字

沈长云、张翠莲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

 二、主要论文(二)

论文题目

期刊/报纸

出版社/年份

《关于古代国家的概念定义与标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九)

科学出版社2012年

《论商代复合制国家结构》

《中国史研究》

2012年第3期

《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邦国-王国-帝国”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五帝古史传说研究》,

《炎黄文化研究》第14辑

大象出版社2012年

《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符号与文字:文字的起源》

《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

大象出版社2013年2月

《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10期

《文明与国家起源(上):“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光明日报》“国学版”

2013年1月14日

《文明与国家起源(下):“邦国—王国—帝国”说》

《光明日报》“国学版”

2013年1月28日

《陶寺都邑邦国文明的典型性》

《光明日报》“国学版”

2013年12月

《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符号与文字:文字的起源》

《炎黄文化研究》第15辑

大象出版社2013年2月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6期

《从尉迟寺婴儿瓮棺上刻画“”、“”图像文字看火正世官的起源》

《南方文物》

2014年第4期

《中心聚落形态、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整合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4期

《应重新认识古代国家形成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4月28日

《涂山所在地及其夏禹权力的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7月4日

《思想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1月4日

《民族、部族的概念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2014年第4期

《中原地区和黄河文明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

《孙作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妈祖学刊》

2014年第2期

《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

《南方文物》

2015年第3期,核心期刊

《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15日“大家手笔”栏目

《图腾的起源、转型与考古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九集

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

《增强民族凝聚凝聚力要保持国家结构稳定、加强汉语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268期

2015年6月5日

《让史学走进大众——<简明战国史>序》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5年第5期

《中国王权的诞生——兼论王权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之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

2016年第6期

《炎帝农耕文化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

《炎黄文化研究》第17辑

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从雕龙碑遗址看襄阳及汉水中游与中原地区在文明生长过程中南北文化的交往与互动》

《炎黄文化研究》第17辑

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

《红旗文稿》

2016年第1期

《建立中华思想史之当代中国学派》

《光明日报》

2016年8月1日第16版

《传承神农炎帝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序:神农炎帝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炎帝故里 山西高平——北京•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

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编《帝尧之都 中国之原——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清华简<厚父>篇“咎繇”与虞夏两代国家形态结构》

《南方文物》

2016年第4期

《共工氏的历史地位》

张新斌等主编《共工氏与中华龚姓》

大象出版社,2016年9月

《胶东早期海洋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始》

《鲁东大学学报》第33卷第1期

2016年第1期

《提升妈祖文化的三大功能,服务我国当前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宣部)

2016年第213期

《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7000字

《历史研究》

2017年第5期

《中国王权的诞生》

《中国史学方法论 第八回日中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论文集》

(日本)汲古书院,2017年5月30日出版。国外论坛主旨演讲(日本)汲古书院,2017年5月30日出版。国外论坛主旨演讲

《中国王权的诞生——兼论王权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之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英文版,2万字

《五千年中华文明与美术家的心灵交融》

冯远主编《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造工程文献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

《从华夏民族形成于中原论“何以中国”》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炎黄学:炎黄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

《近四十年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主要趋势与反思》,40000字

《澳门理工学报》

2019年第2期

《嫘祖传说的演变与中国丝绸文明》,6000字

《炎黄文化研究》第十九辑

大象出版社,2019年6月

《积极推动妈祖文化与乡土文化和乡村治理的互动发展》,1500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584期

2019年

《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光明日报》

2019年6月10日,史学版

《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11月26日

《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政协报》

2019年9月19日

《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光明日报》

2020年1月18日“国学版”

《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

2020年8月21日(第11版)

《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

《人民日报》

2020年10月26日“理论版”(大家手笔)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

《史学月刊》

2020年第9期

《夏商时期的夷夏融合与王朝国家的形成》

《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十六讲》

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阅读经典,体味古书之美——王震中委员谈<论语><老子>阅读心得》

《人民政协报》

2020年6月6日

《在融会贯通中创新发展》

《人民政协报》

2020年12月12日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三种认同”与“三种情怀”》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与思考》

民族出版社,2021年

《蛇形龙崇拜与二里头遗址夏都说》,4000字

《光明日报》

2021年4月10日第10版“国学”

《三星堆:夏商时期的古蜀文明》,4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年8月12日第10版“博物”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妈祖文化研究新成果》,2000字,书评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年7月12日第4版“历史学”

王震中主编:《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

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炎帝对农业的贡献与湖南在农业起源及早期发展上的独特地位》,4000字

《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

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乡村治理视野下妈祖文化研究的新高度——评<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3000字,书评

《炎黄文化研究》第20辑

大象出版社,2021年6月

《夷夏互化融合说》

《中国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

《论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及“夏”与“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

《“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海南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27000字

《民族研究》

2022年第3期

《在传承和创新中建设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而促发展》,8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4月11日第5版(“历史学”版)

 二、主要论文(三)

论文题目

期刊/报纸

出版社/年份

《以一流学术成果服务“国之大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月23日第3版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光明日报》

2022年6月27日14版(“史学”版)

《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民日报》

2022年6月6日第9版(“学术”版)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利用》

《人民政协报》

2022年3月14日第9版(“文化”版)

《多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

《人民政协报》

2022年5月20日第3版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统筹协同发展》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9日第5版

《王亥的历史地位——兼论原始王权的产生》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4万字

《文史哲》

2023年第5期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3000字

《人民日报》

2023年6月10日

《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扬帆破浪》,65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6月5日第3版

《“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3000字

《中国民族报》

2023年3月31日

《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2000字

《人民政协报》

2023年3月27日第12版

《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中建设当代中华文化》,3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8月16日第8版

《论原始思维的两重性》,20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

2024年第9期

《黄帝名号的由来》,4000字

《光明日报》

2024年3月30日第11版(国学版)

《龙的起源、原型与演变》,7000字

《光明日报》

2024年11月30日第10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一体两面之关系》,5000字

载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王震中、侯昂妤:《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及在中国传统兵学中的体现》,8000字

《孙子兵法研究》

2024年第6期

《中华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长江与黄河的交相辉映》,8000字

载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长江文明论坛文集》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24年9月

王震中、夏虞南:《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重新界说——兼对“古国”等概念辨析》

《中国史研究》

2025年第1期

 三、译文

题目

期刊/杂志

出版社/年份

伊藤道治《第二期卜辞に見える 岁の祭祀について》

《中原文物》

1990年第1期

伊藤道治《戠字考》

《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

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伊藤道治《王权と祭祀》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

伊藤道治《西周王朝と雒邑》

《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03年

伊藤道治《五十年研究の思い出》

《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斋木哲郎《孔子仁说の形成について》

《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03年

近藤乔一《死者の顔を覆面する習俗にちいて》

《中国文物报》

2004年9月10日

宇野隆夫《中国古代の都市の方位空間について》

《文物与考古》

2005年第1期

 四、主持及参与课题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项目《五帝时代到夏代王权与国家形态研究》,2022年12月立项,预计2027年完成。
  2.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个人项目,2011年结项,获优秀等级,2013年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 国家社科基金个人一般项目《海岱早期文明的演进及其与中原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3BZS082),已结项,获优秀等级。
  4. 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的《原始社会编》、《奴隶社会编·夏商西周卷》、《奴隶社会编春秋战国卷》,主编,2014年立项,2025年结项。

 五、获奖项目

  1.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7年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2. 《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1992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3.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2000年获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4. 《甲骨文亳邑新探》,2007年获中国社科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
  5.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2009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6.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2010年获中国社科院第七届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 《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8.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9.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201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清华大学“第二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一等奖”。
  10.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2024年4月获黄帝陵基金会和西北大学颁发的“2023年度黄帝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1. 201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015年度科研岗位先进个人”。
  12. 2018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教师。
  13.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会评选为“我爱我师”——“我师攻坚研深”荣誉称号。
  14. 2023年,被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评为“启智润心”大先生。
  15. 2024年,王震中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教学名师奖”。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条评论

  1. 王教授您好:我拜读过王教授的《共工氏主要活动 地区考辨》,教授文中讲到共工氏活动在河南辉县,教授,辉县最早的地名始于何时,是因为共工氏而得名还是共国何得名,这个史学家有准确的论断吗?在辉县是否有出土过有关共工氏族的文物,孟庄遗址和共工氏,古共国有没有关联,还是因为有,共水,共山,如果按徐旭生教授的意思徐先生 认为“洪水”即“共水‘,亦即”洚水“。那共山是否可以理解为洪山,洚山。我记得王教授参加辉县共工氏研讨会,根据辉县整理的报告宣传资料,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辉县就是共工氏族活动的区域,按辉县宣传资料,目前在全国考证发掘中,出土了多少有关共工氏族的文物。还是根据文献的臆测辉县是共工氏居住区域。谢谢王教授。

  2. 中国先秦史学会向我市颁发批准证书,正式命名我市为“共工故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会议宣读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关于命名河南省辉县市为“共工故里”的批复》文件,并向我市颁发批准证书,随后与会领导共同为共工故里牌匾揭牌。据悉,共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共工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氏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请问教授可有出土的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