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出版
  先秦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7-07-26 10:21:56 阅读

自序

绪论: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

第一章 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与氏族封建制的关系

二 关于封建

三 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一——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

四 商周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五 原始时代的社会观念与“图腾”

六 中国早期国家的若干理论问题

第二章 先秦时代社会性质综论

一 夏商时期的社会性质

二 禹的时代社会观念的转变

三 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的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四 商代的社会性质

五 关于宗法制

六 战国时期宗法制的发展及衍变

第三章 先秦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特色

一 殷代神权

二 周代卿权

三 战国相权

四 先秦时代爵制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第四章 夏商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 夏代社会结构

二 盘庚迁殷

三 从方国联盟的发展看殷都屡迁原因

四 殷墟卜辞中的“示”和“宗”及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五 殷墟卜辞中的商王名号与商代王权

六 殷商制度的若干问题以及甲骨文封、饩、衰、*等字的释义

七 甲骨文“堂”字释义以及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

第五章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

一 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

二 西周分封制

三 周代社会结构与“乡遂制度说”

四 关于“共和行政”

五 “共和行政”与西周后期社会观念的变迁

六 周代的“舆”和“舆人”

七 周代国人与庶民社会身分的变化

第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

一 春秋时期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

二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 春秋时期的奴隶制

四 关于“初税亩”

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质子”与“委质为臣”

六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七 战国授田制

八 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化及其社会影响

后记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