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出版
  先秦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8-10-28 20:28:00 阅读

书影

《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编委会:《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目录】

高山景行——光辉充实兼具的史学大家何炳棣教授(何汉威) 一个人的战斗——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单世联)

为华人赢得殊荣的何炳棣(杲文川)

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韩康信、谭婧泽)

筚路蓝缕探史源——中国旧石器考古之思考(张森水)

盘古、华胥、龙马、雷泽、《八卦》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本土说——为恭贺何炳棣先生九十大寿而作(魏朝鹏)

“三皇”史影新探索(罗琨)

中国史前的碾磨石器、坚果采集、定居和农业起源(刘莉)

中华文明的始原和早期发展(严文明)

拨不开的迷雾——炎帝黄帝与炎黄文化的南迁(赵世超)

我国最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文化中的地位——再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起源(吴耀利)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整合研究(之一)——对彩陶“人蛇合体”图象性质和含义的解析(王克林)

中华龙的母体的原型是“鱼”——从考古资料探“中华龙”的起源和发展(石兴邦)

从鱼族、鼋族到夏族(吴锐)

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彩陶研究(王仁湘)

濮阳蚌塑龙对研究远古传说记载的价值探微(孙德萱、史国强)

《尚书·尧典》的历史与考古学整合研究之一(李民)

东方摇篮中的奇葩——中华史前古玉研究再思考(牟永抗、黄翠梅、芮国耀、方向明)

兰州新见的齐家文化玉琮(戴应新)

何炳棣先生在研究中国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以史前农业作为切入点(吴汝祚)

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的两个问题(朱延平、杨晶)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中心起源、边缘发展”——钱塘江流域早期稻作农业文化遗存新发现的启迪(朱乃诚)

双墩文化属于夷族,文明求源先求最早形成地区与民族来源就是根本任务(黄盛璋)

试论新石器时代的淮汉文化带(张居中)

海岱地区早期农业的几个问题(栾丰实)

长江中下游原始文化在中华原始共同体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张之恒)

浙江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的探索与思考(王海明)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王震中)

动物考古学研究所见商代祭祀用牲之变化(袁靖、付罗文)

略论商周农业史上的几个问题(陈文华)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探讨——南邠碾子坡的先周文化遗存(胡谦盈)

周原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为纪念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而作(陈全方、陈馨)

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李学勤)

三论“初吉”(刘雨)

师遽方彝与《小雅·鹿鸣》诸诗(夏麦陵)

试论青铜器自名现象的另类价值(张懋镕)

流失海外的中国南方青铜铙——记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和天理大学资料馆所藏青铜铙(彭适凡)

秦始皇帝与吕不韦、嫪毐——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之三(张文立)

论秦汉廉政制度的形态特征(余华青)

白狄东徙的考古学研究(杨建芳)

东周淮夷文化刍议(邵望平、高广仁)

楚文化综论(陈振裕)

古人是如何利用他们的空间的——石家塞民族考古学调查问卷分析(陈星灿、谢礼晔、李永强)

古代礼俗丛考(汪宁生)

非子与犬丘(王学理)

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徐卫民)

论娄敬三策(朱士光)

刘秀北方边务政策评析(黄留珠)

论唐高宗、武则天掌权的政治格局(赵文润)

唐代对外开放的物证——以出土文物为中心的解说(程义、何玮)

汉唐之际长安对罗马的认识(范培松)

谁是白居易《新乐府·官牛》诗中的右丞相——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补证一则兼辨牛李党争起源问题(吴丽娱)

南中国史前树皮布文化研究新进展(邓聪)

南中国海诸岛上的碑碣(陈仲玉)

广州地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麦英豪)

浮滨文化的考古新发现(曾骐)

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游牧文化考古研究方法的探讨(王建新、席琳)

关于新疆北部切尔木切克类型遗存的几个问题——从布尔津县出土的陶器说起(林沄)

论吐蕃王朝建立的基础(张云)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光华)

《老子》:传统诠释模式的解构与重建(佘树声)

儒法公私观简论(刘宝才、王长坤)

关学精神论(赵馥洁)

韵图研究的历史性思考(周流溪)

“变鲁至道”解(王庆)

试析东周伦理形态变化(刘宝才、王美凤)

略论韩国僧侣在长安的活动(陈景富)

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纪念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韩金科)

再议明代赋役改革——从白银货币视角的透视(万明)

明清廉政制度鸟瞰(刘文瑞)

20世纪以来的西安考古工作概述(孙福喜)

四库提要订误(续)[李裕民]

中国文化里的书法艺术(何炳武)

何炳棣教授学历

后记(编委会)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