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跋张坚《耕耘集——甲骨文书法》 | |
宋镇豪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7-12-05 21:48:21 阅读 次 |
|
张坚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作品集《耕耘集》一書,就要由《殷都学刊》(2006年特刊号)印行出版了,蒙示原作摄影文本,要我寫幾句話,我深感欣幸。 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与汉字的发明几乎同步伊始。汉字发明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难以确切回答,但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所谓“易之以书契”,直指汉字发明与使用,当然也蕴涵着刀笔书写技巧。繁体書字从聿,象一手持毛笔书写,契字从刀,意指捉刀刻划。汉字发明伊始,即已注意着刀笔书写美的。 《尚书序》云:“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把汉字的发明,归诸伏牺氏或黄帝史官仓颉等几位传说中人物,当然难以相信,可是说到汉字成形具状,取象自然,与东汉蔡邕《九势》论书法之妙“肇于自然”,同造异旨,道出了汉字发明与中国书法艺术萌芽齐驾并起的共同意蕴。 逮至殷商,汉字书法已经展示了这么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即中国早期书法自生成阶段始,就内蕴早熟性的特色。殷商书法有着各种各样层次不一的实践形式,但主流毫无疑问归属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两大系列,尤以前者占居时代显位。商代以降,金文书法才逐渐取代甲骨文而上升为书法艺术的主导性系统。殷墟甲骨文书法以“实用和艺术实践相兼”的高起点和代有推演的书风,显现其刀笔之技巧、结体之成规、章法之变宜三大引领晚世书法要素的成立。 殷墟甲骨文以刀笔书法为主,间有毛笔书法者。甲骨文刀笔技巧和结体法式有章可循,书写笔顺有四大特点:(1)先直后横,斜笔及曲笔的竖形者同于直。(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都是先上后下书刻。(3)左右结构的字,先左后右。(4)中心轴对称的字,则在先直后横、先上而下、先左后右的原则下,先完成中间部分,再从左而右完成整个字。中国法书传统的结体笔顺习惯,早在殷商就已确立。此等书写法式,必然因乎师承传授和反复练习方能绳绳相继不绝于后。1937年郭沫若在《殷契萃编》中揭出1468号一片习字骨版,指出其中第四行,“字细而精美整齐,盖先生刻之以为范本。其余歪斜刺劣者,盖学刻者所为”,“刻鹄不成,为之师范者从旁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恍如目前,此实为饶有趣味之发现。且有此为证,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可见当时甲骨文的书刻者确乎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和书写艺术标准,为达到能熟练掌握刀笔书法技巧和练就一手好字,既有师授承袭,又十分重视个人日常不懈的临摹练习。 殷墟甲骨文行款章法变宜有度,辞例错落,布局生动,纲目挚领,疏密聚散,看似无序,实循惯例。一般说来,在龟甲右半者,卜辞右行;在龟甲左半者,卜辞则左行;在首甲、甲尾及左右甲桥部位的卜辞,则常常由外向内,在右者左行,在左者右行。左牛胛骨卜辞左行为多,右牛胛骨卜辞右行为多。 论殷墟甲骨文书风者,都能很容易注意到代有推演的变化。一期武丁早期甲骨文书法工美与草率、大字与小字并呈,武丁中晚期字势开阔雄浑,结体工美,功深老到,具书册风格。二期书风柔弱丽质,字势疏瘦端雅,清隽秀美,劲爽不足而妩媚腴润犹多过之,但在结构工整、用刀规范方面却有艺术上的新开拓。三期风格脱却华饰,体势纵长端庄,线条瘦健坚实,结体不工,气骨靡弱,多简率匆遽之笔,又尝试着草写急就的探索。四期劲直粗犷,结体紧密,有方折简率个性。五期用笔端庄匀称,文字书写定型化,笔法上的一大突破则在于笔画的丰满圆润,体势规范,开玲珑隽逸之甲骨文行草之风。甲骨文书法以其高起点、合规度、具变宜的素质,和代有推演的书风及技巧,与意匠深沉的文化积淀,先声正源而导流后世书法,直接或间接影响晚后书学领地。 余与张坚先生是相知多年的挚友,他执着于甲骨文殷商文化的弘扬,深受学人的赏识而被推举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他浸渍于甲骨文书法日深,瀚笔濡毫不期然上追殷商之遗,融会前贤墨趣,书体矩整凝爽,笔势规旋内敛,章法静穆洒脱,用笔折转兼备,有推陈出新之望。他的甲骨文集诗联句,给人以文辞隽永、格调雅逸的美感。如“野舟载梦还我乡”、“庭竹室兰效古贤”七绝诗两轴,意概高畅,心绪和谐。“合游息藏修皆为学,通阴阳造化迺成文”、“知春秋大义学成文武艺,效古今圣贤心系百姓家”两联,觉世喻世醒世,意味深长。“洹水载史传万年,安阳甲骨岁三千”书轴,“殷墟礼赞”两联轴,表明了他对安阳殷墟文化遗产的深深关爱,对家乡故土衷注的赤子情怀。本集的推出,为甲骨文书艺苑地增添了又一绮蓓,我乐愿趁此向广大甲骨文书法爱好者作一推荐。 宋镇豪 2006年8月2日写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 (原载《安阳文献》第23期,台北安阳文献社2007年1月版)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