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夏商社会生活史》(增订本)介绍
  先秦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6-01-19 10:19:40 阅读

《夏商社会生活史》增订本(上下册)

宋镇豪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112.3万字

全书分10章:第一章环境、居宅、邑聚;第二章人口;第三章婚姻;第四章交通;第五章饮食;第六章服饰;第七章农业礼俗;第八章人生俗尚与病患医疗;第九章宗教信仰;第十章文字与文体。

细目

绪 论

第一章 环境、居宅、邑聚

第一节 夏商居民对环境的选择和治理

一 夏代择居的人地因素

二 商代的国土经略

第二节 居宅和邑聚

一 史前的居宅

二 夏代的宫室和家室

三 商代“邑”区划形态

(一)甲骨金文中的邑

(二)王邑

(三)方国邑

(四)诸侯臣属邑和其他邑聚

第三节 建筑营造仪式

一 史前建筑仪式

二 夏商建筑仪式

第四节 作息起居习俗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早期人口清查统计

第二节 夏商人口总数估测

一 文献所见夏商人口数

二 夏商人口总数的新考察

第三节 夏商王邑人口分析

一 王邑人口规模

二 王邑人口自然构成

第三章 婚姻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演进

第二节 夏代婚姻

一 鲧禹时多态多姿的婚制婚俗

二 夏代王室婚姻的氛围

第三节 商代婚制

一 一夫一妻婚制

二 多妣多妇的命名和变态婚制

三 贵族的政治婚姻

第四节 家族支配下的婚姻运作礼规

一 婚娶礼仪

二 求生和冥婚

三 名子礼俗

四 命氏之制

第四章 交通

第一节 交通的缘起

第二节 夏商交通地理观念

第三节 道路交通

一 道路交通网络

二 殷商道路交通制度

(一)路守据点“枼陮”的规立

(二)最早的旅舍“羁”

(三)驿传之制

第四节 交通方式与工具

一 徒步外行

二 过河和用舟

(一)过河方式与渡津之设

(二)用舟制度

三 车之用

(一)王邑内权贵的马车

(二)商代各地马车的考古发现

(三)牛车和平民阶层的人推拉小车

四 骑乘

(一)骑马外出和骑兵

(二)商人服象

第五章 饮食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饮食

一 火食伊始

二 饮食的多元性

第二节 夏商人的食粮

第三节 器以藏礼

一 为器之用

(一)夏商人的饮食用器

(二)进食方式和餐具

二 等级制的饮食礼器

(一)夏代礼器组合

(二)商代的“庶群自酒”

(三)商代青铜酒礼器的等列现象

第四节 烹任俗尚

一 几种原始熟食法的演进

二 烹饪礼俗

第五节 食以体政

一 饮食心态

二 筵席宴飨和族众聚食

第六节 以乐侑食

一 夏代贵族的饮食重乐

殷人尚声

三 商代的乐政

第六章 服饰

第一节 衣着装饰之原始

一 先民的衣着和发式

(一)衣着装束

(二)发式头饰

二 原始时期人体装饰品

第二节 夏商服饰

一 服饰品类的两分

(一)夏代服饰品类

(二)商代服饰品类

(三)夏商衣料质地

二 服饰的形制款式

(一)商代人像雕塑反映的服饰形态

(二)发型和冠式

(三)履制

第三节 服饰异宜

第七章 医疗保健

第一节 病象病因

一 原始人的常见疾病

二 夏商人对疾患的认识

(一)疾患类别和体态知识

(二)病理观察和病变记录

第二节 巫医交合

一 巫医不分

(一)疾患心理和巫医行为

(二)商代的巫术作医

二 医疗的俗信

第三节 保健俗尚

一 卫生保健习俗的传承

二 尚武尚勇

第八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夏商宗教的分野

第二节 自然神祭礼

一 日神崇拜

(一)原始日神信仰

(二)夏商日神的神性

(三)日神的祭礼

二 气象崇拜

(一)气象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二)风神与祭风

(三)祭雨的礼仪

第三节 人鬼观念和祖先神崇拜

一 鬼魂信仰和丧葬礼俗

二 祖先崇拜的祭祀制度

第四节 占卜

一 占卜源流

二 殷商王朝的占卜制度

(一)占卜制的要质与内核

(二)卜筮并用

增订版后记

内容提示

●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生成的夏商时代,社会生活的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投影在八个方面:一、自然生态环境对人文背景的制约;二、家族本位对社会构成的作用;三、族氏内向外展意识对社会行为观念的支配;四、政治体制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持;五、等级礼制对人际伦际关系的规范;六、经济形态对社会物质生活两分的催化;七、地域文化流动对社会俗尚的整合;八、宗教信仰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凝聚。

● 夏商“体国经野”,度地立邑治民,“王邑翼翼,四方之极”,方国邑、诸侯臣属邑与众多族邑呈层级林立大地,保留着族氏组织结构的邑人,以聚族而居的经济生活形式分层集群分布在邑内相应去处,贫富两分现象严重。

● 王邑与诸侯方国城邑内宫室宗庙建筑群体组合复杂有序,王家池苑轻舟盘游。贵显乘车,“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四方宾朋人流济济,车骑簇拥。都邑中有官方设立的客馆、公馆。服饰旌礼展示于人事、神事方方面面。朝廷官执木铎,立旂号令族众。国中“路政”颇具规模,干道上建旅舍、驿站和路守据点。河津设舟过往摆渡,道上牛车远服贾,小车人拉推搡,偶见役象负重。

● 夏商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贵族阶层一夫多妻现象普遍,社会非婚生育习见。崇拜本族的生育女神,有祈子求孕之俗。贵族婚嫁渐趋礼仪化,有媒妁议婚、订婚、请期、亲迎、夫族长辈见新妇诸礼。

● 夏商人们一日两餐,食物有粟、黍、麦、稻、高粱、大豆等“六谷”、蔬果、肉类食品与水产品。酒的消费量甚大。上层社会的“食礼”,从礼器名数组合到使用中表现的节仪,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蕴含着阶级之严别,等级之序次,人际关系之谐修,社会人伦教化之倡导,显示了缘饰规范中“寓礼于食”的实际功能。

● 夏商以农立国,为求年成丰收,每每举行御除蝗灾、风灾、雨灾、大旱土龙求雨和焚巫尩祈雨的祭祀。社会信仰系统呈超自然神上帝、天地自然世界诸神及祖先神祇、地下鬼魅三大板块式,“定其人神所居”而有不同的祭祀场所。祖先祭礼隆繁,族葬成俗顽强维持。迷信梦,有占梦、释梦、禳除梦忧的巫术行事。龟卜、骨卜与筮占法盛行。

● 夏商有学校称“大学”、“瞽宗”、“右学”等,尚武尚勇,绳绳相继,习文习武,学舞学乐,学行仪,知礼容,敬耆老,习驭竞射,阅武操练,为贵族子弟基本受学内容,执教者有乐师多万、精通各种乐器祀乐的瞽矇者、巫师、亚官乃至商王。

● 文字使用在夏商社会生活中已有一定覆盖面。甲骨文与流行于世俗社会的筮数陶文、各地出土的自由不羁、随意草率的陶文、石器文字、骨刻文字,以及庄重典雅的青铜礼器铭文、铜玺印文字、华贵的玉器朱书墨书刀刻文字等等,多层面揭示了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使用状态,起有相应的文化传播功效。

增订版后记

本书初稿写成于1992年6月,印行出版于1994年9月,一年后再版,1996年9月先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届(1992-1994)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2-1994)优秀科研成果奖。承蒙学界师友、同仁厚爱,对本书的体例构架、研究方法和撰述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但本书初版到现在已有十年多了,写作的当年,资料收集远非今日可比,写作条件也相当艰苦,尤其是许多重要考古遗址遗迹尚未发现,不少田野发掘报告都没有公布发表,有的只能靠搜罗整合考古学年鉴或报刊发布的点滴信息进行汇总,显现出书中的种种不足和遗憾,有些问题研究的深度也还不够。此外,原书中有些古文字字形不确,有些脱夺衍误字也未校出,均影响到读者对文义的理解。近十几年来,新的古文字资料和考古材料不断发现公布,推动着我一直留意如何别开生面开拓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应有的前沿性选题,以及怎样追踪学科发展的演绎脉络,与时俱新以把握学术探索的深层次问题,电脑利用的便捷,得以使我能够随时随地对本书作出一次又一次的修订补充,也使我对夏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认识时常发生着一些变化和更新。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机会应该把这部书的增订本奉献给广大读者。200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计划整体推出《中国社会生活史系书》,这部增订本被列为首卷,我的这一愿望有幸实现。

这部增订本与初版本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补充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夏商考古和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以及近出多批甲骨文金文与有关简牍文献资料,包括这些年来我利用海外访问讲学机会所收集到的各种学术资料,使书中的内容较初版本丰富得多,信息量也充实许多。

二、扩充调整了原书的章节。初版本共八章,此次扩大为十章,即:一、环境、居宅、邑聚;二、人口;三、婚姻;四、交通;五、饮食;六、服饰;七、农业礼俗;八、人生俗尚与病患医疗;九、宗教信仰;十、文字与文体。其中第七、十两章为新增。第三章增补进的“亲属称谓”节,第五章增补进的“肉食水产和蔬果”、“夏商时期的酒业”、“饮食业”节,第八章增补进的“礼俗与刑法”、“学校与教育”节,第九章增补进的“丧葬礼俗”、“梦与占梦”节等,都是原书语焉不详或不曾论及的。

三、原书所有章节几乎都作了增订或改写。如第一章中“邑的‘度居’形态”、“四时与年岁”及“纪时制”节,第八章“病患知识”节,均属于细化性增订;第二章中有关史前至夏商之际87座古城遗址的居民人口数率表及9座商代城址居民人数估测,比初版本的人口研析,资料收集上更趋详核。第五章饮食、第六章服饰,则进行了彻底的改写。

四,为使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大量的彩图、线图和黑白图。

因此,这部增订本也可以说是与初版本不同的一部新作,从中大概多少可以看出我这十多年来在此领域的学述轨道。

这部夏商社会生活史增订本的出版,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张树相先生的决策和文史编辑室编审张小颐女士的鼎力推动与精心设计编辑分不开。海内外众多师友、同仁也为我提供了可贵的学术资料。在此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中恐怕仍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处,有些问题也还在探讨之中,我期待能得到各方的批评赐教。

宋镇豪

2004年12月23日于北京朝内寓所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