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4会议论文]略论吴城遗址商代城墙的性质
  黄水根、李昆 
 樟树市博物馆
2005-06-16 22:53:09 阅读

吴城遗址中心区是一座土城,平面近拟圆角方形,土城的城垣在地面上尚有一定高度,并且比较壮观,保存较完整,远眺整个城址,轮廓清晰可见。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由四个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地势高程相近,城垣周长约2860米,一周有11个缺口,其中5个缺口两侧设有高出城垣的方形了望台。根据缺口尚存现状结构、布局以及宽窄适度,北缺口、东北缺口、东缺口、南缺口、西缺口应与城门有关。当时群众也一直叫这5个缺口为北门、东北门、东门、南门、西门。其中6个缺口应当是当地居民千年来便于劳作、行走而劈开的缺口或水门。这些现状反映吴城遗址是一座古城,根据历年发掘资料,土城内分布有商代居住区、商代祭祀遗迹群、商代铸铜区,并且有规律分布。特别是第九、十次对西城墙的解剖,解决了城的年代、各遗迹与城的关系。

2001年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樟树市博物馆再次对吴城遗址西城墙进行了解剖。城垣呈下宽上窄梯形状,残高3.3米,顶面宽8米,底宽21米,堆积共分42层;城壕口大底小呈斗状,口径6.5米,壕深3.1米,壕底宽1.3米,两岸壁为第三纪赤纲页岩层,岸壁斜陡,西壁坡度为55度,东壁坡度为49度。城壕走向与城垣走向一致,形成城垣外一周护城壕(河)。堆积共11层。在第10层的泥浆土中,出土22个人头颅骨和一些陶片。城垣底下还清理了城墙基槽,该基槽开口于城垣堆积35层下,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口宽12.3,底宽6.5、深1.9,两壁和底平整,是在第三纪赤纪页岩层上开凿的,槽内用纯净黄土填实。

通过这资发掘,我们对吴城城垣 、城壕的年代、性质、结构及构筑方式有一初步的了解。

①吴城城垣其时间为商代,修建共两个阶段,始建于吴城一期,二期进行了重修,确定了城垣的规模和体是,其堆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41-42层。第42层是原始表土,第41层是水浸土,是修造城垣前肖江每年洪水上涨沉积泥浆土层,两层土结合,形成一自然土坎,最后成为一期城垣的基础。

第二部分:36-40。是第一期城垣,垣体依地势而建,窄而矮,填土均为再生土,未出土包含物,其功能应是御敌和防洪多用,是第二期城垣的基础。

第三部分:1B-35层。是第二期城垣。该垣体在第一期城垣的基础上加宽加高而修建,形成宽且高的垣体,并采取了挖基槽、开挖护城壕的筑城方法,提高了城垣的牢固度和防御能力。发掘出土有错乱云雷纹、叶脉纹、席纹、米筛纹、方格纹、菱形纹、涡点附加堆纹、中口高领折肩尊、   形器、融足等陶片,这些遗物均是吴城二期早段之纹样和器形。因此,第二期城垣修建时间应是吴城二期早段。然而,第一期城垣早于第二期城垣,建造时间可能是吴城一期晚段。根据第二期城垣的规模以及迭压着关系,基槽和城壕与第二期城垣同时挖建,属时期遗存。

②吴城城壕其时代为商代。始建于吴城二期早段,使用时期为吴城二期早段至三期早段。城壕堆积共有11层,深75-420厘米,分三个时期堆积。

第一时期:第11层,使用期间堆积。该层堆积深150-420、厚0-140厘米,全为风化第三纪赤纪页岩粉沫积淀和淤泥,是经过较多年月积累的淤泥,未出土包含物,时间约为吴城二期早段至三期早段。

第二时期:第10层,废弃时堆积。该层堆积深140-295、厚0-100厘米,出土有凸方点纹长颈罐等陶器,它相似于1974QSWT9H11:8、1975QSWT2②:3、1993ZW(H)T14H20:2长颈罐,时代为吴城三期早段。因此,第10层堆积时间为吴城三期早段。该层底部还出土22个人头颅骨。根据对出土的部分颅骨的形态特征鉴定结果,其中可能是男性的5具,性别不详的11具。结合牙齿齿冠磨损状况和颅骨缝愈合度判断,年龄大约为20-40岁的青壮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编号为NO:9(2001ZWH1⑩:9),左侧顶骨前部有锐器所致伤痕,呈三角形,约3.5×5厘米;NO:16(2001ZWH1⑩:15),双下颌体底部有明显刀切或砍伤痕伤,方向从左上向下斜向切或砍;切痕明显、整齐,长约10厘米。NO:9性别不明,NO:16为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可能与战争或俘虏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分析当时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攻守战,吴城城址的废弃应和这次战争有关。

第三时期:第9层,废弃后堆积。第9层出土的罐凹底径较大,饰方格纹,伴出的曲折纹、叶脉纹等陶器和纹样风格是吴城三期晚段常见之物。因此,第9层为吴城三期晚段堆积。

3、吴城遗址作为殷商时期,赣鄱地区的一个方国文明中心,其城垣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工程,第十次发掘清理的大量商代人头颅骨经上海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鉴定为:与战争有关。说明当时经常会发生大规模的攻守战,说明吴城已有强大的军事实体。城垣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为吴城的商代原始瓷器输入中原提供了军事保证。

编辑:刘源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