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江涛博士学位论文《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内容提要
  高江涛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2006-05-24 06:01:17 阅读

2006年5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6届博士研究生高江涛(导师王巍研究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他的论文题目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答辩委员会由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主席)、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历史研究所王震中研究员、考古研究所杜金鹏研究员、陈星灿研究员组成。现将高江涛博士论文内容摘要发表于下,供读者参考。

内容摘要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按照考古学文化时间序列,从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墓葬形态、经济形态等方面入手,对中原地区文明化的进程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考察。

庙底沟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这建立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大致的时空框架,是进行深一步研究的基础。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整体上表现为螺旋式的发展,从局部细处看是缓慢前进甚至停滞,然整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聚落形态考古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中原地区社会生产迅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并出现管理机构的雏形。原始宗教祭祀的发展,战争的激化,使权利集中并在社会的上层中加强。这一时期文明处于起源的阶段,是各种文明要素起源并不断聚积的量变过程。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生产和农业经济空前发展,阶层分化严重,王已出现,官僚机构已具雏形,尤其它的中、晚期,中原地区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文明社会形成。但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跨地域的更广大区域内的较为统一中央集权统治。二里头文化时期,宫城及其内宫殿群的出现是王权进一步强化的集中体现,礼制已经形成,出现了跨地区的更广大区域内文化的统一分布,王国阶段开始。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国家夏王朝建立。夏王朝所在的中原地区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

墓葬也是聚落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特殊的聚落形式。庙底沟文化时期,墓葬出现了大、中、小的初步等级分化。陶寺文化时期,墓葬等级分化十分明显,社会上、中层已普遍使用了礼器,并已形成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礼器的制度,并出现了王墓。二里头文化时期,墓葬等级分化更加严重,出现制度化倾向,墓葬等级结构开始在广大地域内统辖于同一个等级体系内。

经济既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起源、形成及发展演进的基础。从庙底沟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农业、手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化的进程。

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并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给予了宏观比较研究,概括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讨论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阶段性、背景、动力及模式。认为中原地区文明的形成和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多个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是其背景优势,文化连续性与兼容性是推动其前进发展的内外强大动力,战争是其加速的催化剂,洪水等气候异常事件是其质变的契机。

关键词:  中原地区   文明化   进程   聚落考古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