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新出土西周青铜器及其铭文释读 | |
逸空 作者提供,转贴自文化起源 2006-11-24 00:32:58 阅读 次 |
|
编者按:2006年11月8日,六位农民在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发现的一批青铜器,其中两件类似“大口尊”的青铜器因有长铭,且与从前发现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铭文有联系,备受学界关注。目前,已有报纸刊登了其中一件器的铭文拓片,但不太清晰。本站网友“逸空”于今日寄来二器铭文拓片,并附有他的考释文章,现一并刊出,以饗学友。逸空先生对这两件器的命名及器铭中一些字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请大家比照图片及拓片斟酌参考。 [摘要]近日,在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新出土了一批被其他学者定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该县的博物馆人员,将一些资料馈发于我。此文主要将两件“壶”内各有铭文释读于众,以备参考。包括新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简单介绍、金文原文与楷书对释、及其白话文翻译。 [关键词]扶风;西周;青铜器;金文;字源学;白话 一、扶风开光之西周宝器 2006年11月8日,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新发现西周青铜器,经初步勘察清理,共出土青铜器27件(组),系出自窖藏。计有编钟五件,“盥”两件,“壶”两件,矛头十二件,瓒三件,鼎一件,汉白玉扳指一件,车马器小件及车饰一组103件(图一)。两件“壶”内各有铭文112字。这是继10月15日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出土商代青铜器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图一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新发现西周青铜器,党立科(扶风县博物馆)摄影 二、天书易解之古今对释 扶风县新发现西周青铜器两件尊内,各有铭文112字,根据扶风县博物馆发来拓片,逸空初步做了如下释读。 铭文一(扶风县博物馆拓片) 逸空释文(从右向左,从上而下): 隹五年九月,初吉。赏(前人通释为召) 姜以琱(周)。生灭五师。壶 两。以(原文作厶)侷(原文从局从氏)命曰:余考(同老)之(原文作止,同) 我仆(僕,原文从亻从對[对]),享往(原文从彳从壬)田,多柔弋, 许勿叛散,作(原文作乍)余宕其 参,汝(女)宕其贰(原文从戌从贝从二),其望(原文从止从工从兄)公 其夬(读厥)。乃余惠大章,报(報) 守(原文从宀从土从丸[丮])厥(原文作氏)帛束璜一取(原文合文),嗣眔 盥(此处不清,参考下篇)两,辟(原文从人从辛)琱生拜(原文从手从卩),扬朕 宗君,休用作(乍)赏。公尊 卢(盧,原文从虍从豆从皿)用军(原文从斾从单)韦(原文从凡从双止),率得(原文从贝从手)屯灵 冬。子孙永宝,用之(止)享 其。又敢辞(原文从双吅、从乿[辞字去辛])兹,命曰:汝(原文作女) 吏(古同事),赏厥(原文作久)公,则明亟。 注释: 赏——原文含“召”,而前人通释为“召”,逸空认为“赏”之本字,“召”和“尝”之子文。赏从嘗(尝)从贝。“嘗”(尝)含“召”,后化为“旨”,召旨本同。“日”为讹。“贝”为后加。上面的“”,怀疑为本为双“又”双“卩”之省。诸字典无西周金文之“赏”,因前人不识。 侷——原文从局从氏,局或为君之别体。因此,“侷”与下篇之“侰”,同为“君”意,表示对君王的尊称,为代词。 望——原文从止从工从兄,若望。 守——原文从宀从土从丸[丮],无对应字,疑“守”之古字。 厥1——原文作氏,按照语法,传统文字学释读为厥。 一取——原文一取合文,为数量词。 眔——原文从目从水,为褱、鳏等祖文,泪之胞文。 卢——原文从虍从豆从皿,释为盧。 军——原文从斾从单,而军在战国时期从又从车,上面的“又”是旗帜象形“斾”(方)之演。而从单之“斾”(方)者,亦为“倝”。于是也怀疑原字为“幹”。 韦——原文从凡从双止,而“韦”(韋)常从口(丁)从双止或四止,为“卫”(衛)之祖文。通常,双止同下为“夅”;双止同上为“步”;而“韦”(韋)常双止相背。此字怀疑为而“韦”(韋)之别体。 得——原文从贝从手,而之前商代和西周早期之得,从贝从又。 辞——原文从双吅、从乿(辞字去辛),楷书无对应字,以辞代替。 冬——终之祖文。 厥2——原文作久,按照语法,传统文字学释读为厥。 铭文二(扶风县博物馆拓片) 这则铭文基本与上同,释读时,若遵照原文,则略有不同。 逸空释文(从右向左,从上而下): 隹五年九月,初吉。赏(前人通释为召) 姜以琱(周)。生灭五师。壶 两。以(原文作厶)侰(原文从君从氏)命曰:余考(同老)之(原文作止,同) 我仆(僕),享徒(原文从彳从土)田,多柔弋, 许勿叛散,作(乍)余宕其 参,毋宕其贰(从戌从贝),其望(原文从止从工从兄)公 其夬(读厥)。乃余惠大章,报(報) 守(原文从宀从丨从又从丙)厥帛束璜一取(原文合文),嗣眔 盥(从益从丌)两,辟(从人从辛)琱生拜(从手从卩),扬朕 宗君,休用作(乍)赏。公尊 覆(原文从復从皿)用军(原文从旂从单)韦(原文从凡从双止),率得(原文从贝从手)屯灵 冬。子孙永宝,用之(止)享 其。又敢嗞(原文从双吅、从爪、从兹、从又)兹,命曰:汝(原文作女) 吏(古同事),赏厥(原文作久)公,则明亟。 注释: 赏——原文含“召”,而前人通释为“召”,逸空认为“赏”之本字,“召”和“尝”之子文。赏从嘗(尝)从贝。“嘗”(尝)含“召”,后化为“旨”,召旨本同。“日”为讹。“贝”为后加。上面的“”,怀疑为本为双“又”双“卩”之省。诸字典无西周金文之“赏”,因前人不识。 望——原文从止从工从兄,若望。 守——原文从宀从丨从又从丙,无对应字,疑“守”之古字。“守”字春秋战国文字为从宀从丨从又。 厥1——原文作氏,按照语法,传统文字学释读为厥。 一取——原文一取合文,为数量词。 眔——原文从目从水,为褱、鳏等祖文,泪之胞文。 盥——原文从益从丌,丌为双手之形,晚期常见金文双手在上。 军——原文从斾从单,而军在战国时期从又从车,上面的“又”是旗帜象形“斾”(方)之演。而从单之“斾”(方)者,亦为“倝”。于是也怀疑原字为“幹”。 韦——原文从凡从双止,而“韦”(韋)常从口(丁)从双止或四止,为“卫”(衛)之祖文。通常,双止同下为“夅”;双止同上为“步”;而“韦”(韋)常双止相背。此字怀疑为而“韦”(韋)之别体。 得——原文从贝从手,而之前商代和西周早期之得,从贝从又 嗞——原文从双吅、从爪、从兹、从又,楷书无对应字,以嗞代替。 冬——终之祖文。 厥2——原文作久,按照语法,传统文字学释读为厥。 这是两个被被考古报告误叫成“尊”、然而被西周作者自称为“壶”的内部铭文,记录了周王室对主人公“姜”氏的赏赐,因为主人公的“生灭五师”赫赫战功,而奖赏了两个“壶”,两个“盥”(被考古报告误叫成簋),以及丝绸(帛束)、玉璜等一批财物。君王对他做了表彰,并且告戒他“许勿叛散”,“余宕其参,汝宕其贰”,意思是让他给周王本人承诺不许叛乱,周王对他没有三心,而他对周王不能有二意,相互信任。 三、波澜见日之白话通译 刚才听记者来信说,近日的新闻发布会后的学术研讨会也没争出个子丑寅卯,还处于探索阶段,我非常郁闷。昨天,我已经在上文将铭文句读既断,那么解释白话,应该势如破竹。于是,我现在作一个《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新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之白话翻译》(2006年11月22日星期三晚上),以便大众参考。 篇一: 隹五年九月,初吉。赏姜,以琱。生灭五师。壶两。以侷命曰:余考之我仆,享往田,多柔弋,许勿叛散,作余宕其参,汝宕其贰,其望公、其夬。乃余惠大章,报守厥帛束璜一取,嗣眔盥两,辟琱生拜,扬朕宗君,休用作赏。公尊卢用军韦(卫),率得屯灵冬。子孙永宝,用作享其。又敢辞兹,命曰:汝吏,赏厥公,则明亟。 逸空白话翻译: 五年九月,初一[1]。周王赏姜,因其生擒五师:壶两个。按照天子的话说:我了解我的部下。安分守己,仁慈厚德。但是,你必须承诺不许叛乱,我对你没有三心,你对我也不能有二意,相互信任。包括望公和夬等人。我现在施行最高级别的恩赐。赏赐你(壶两个),还有丝绸、玉璜各一批,以及洗脸洗手的面盆[2]两个。 于是大臣(姜)对周王叩首,颂扬他的恩德,享用他的赏赐。 姜公还把一些兵器之类的赏赐用于军事,并且大获全胜而归。 这些诸如青铜器等固定财物,应该让子孙永远保管,长久使用,周王还告诉姜公的部下说:你们这些小吏啊,我奖赏了你的主公,也是对你们的激励[3]。 注释: [1]初吉:初一。朔日曰吉。金文一般是以初吉、望、既望、既死霸、既生霸等月相状况计日。霸意思是“魄”,初吉与既死霸(月末 )对应,而望为十五, 既望为十六,所以推知初吉是初一。刘歆《三统历》曰:“死霸,朔也。生霸,望也。” 死霸和月朔就是月相的消失,生霸就是月亮的出芽。 [2]洗脸洗手的面盆:盥。 [3] 明亟:激励。亟:古文字是“及”的子文,表示逮人。引申意思为紧张。明:使知晓。 篇二:意思基本同一,略。 现在的意思,应该天下大白了吧?我曾经释读了许多“著名”青铜器铭文,发现他们的文体格式大同小异。通常的格式是: 1.先说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注意这个日期一般是用月亮的初吉、望、既望、既死霸、既生霸等月相状况来计算的。月亮属阴,所以所用的历法应该属于 “阴历”。 2.接着是先说王室的情况,当然要交代王室与这个青铜器的关系,包括与所有者主人的关系,那么一般顺便会述说因为主人的什么业绩,即在什么情况下,王室或者高层领导对青铜器所有者赏赐。 3.如果是长篇,在文章中间部分,多会记录主人的相关显耀生平事迹。 4.在文章中末部分,多述说同期赏赐的其他相关物品,如丝绸、玉器等。 5.之后接着,主人要感恩戴德,颂扬朝廷。 6.在文章末尾,一般要写因为以上的原因,特意制作了这个器物,如“作##宝尊彝”之类;并且要留给后代,告戒后代对器物要珍惜,“子孙永宝”,以享万年之类的嘱咐。 逸空,2006年11月21日晚和22日晚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