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的发轫与首篇论文 | |
金正耀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03-17 14:49:32 阅读 次 |
|
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究竟发表于何时?新近有文章说,“我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论文”,是1985年发表的。这一说法是失实的:其一,根据该文注释所引,1985年之文仅是一篇关于铅同位素方法的介绍性文字,并非研究论文;其二,真正的研究报告其实前此一年即已公开发表。 1984年8月下旬,“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为会议组委会执行主席,金属史组召集人是著名金属史家柯俊院士,笔者担任该组秘书工作。稍晚几天在北京召开的还有一个“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在这两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分别有与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在玻璃国际会议论文中,有一篇是由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R.H.Brill博士等人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铅同位素研究论文,还有一篇是日本山崎一雄教授等人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弥生文化玻璃之间关系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上,笔者发表了题为《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一文,是为中国学者将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第一篇论文。 R.H.Brill博士是国际上将铅同位素方法应用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第一人,他将中国古代玻璃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与古埃及等地古代玻璃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中国古代玻璃技术不是外来的,这一观点当时受到欢迎。《人民日报》发表了专访报道,尽管记者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弄懂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基本概念,在文章中使用了“氧化铅的同位素”的奇怪说法。 笔者的文章报告了部分殷墟妇好墓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对其中几件器物的高放射成因铅数据特别进行了讨论。这种高放射成因铅,地球化学上又称之为异常铅,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而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游地区的矿山最为有名,故又称之为“密西西比型铅”,英文缩写MVT。在中国,只有云南东部的永善金沙等矿山数据与之接近。以此为据,文章提出,殷墟青铜生产有可能利用云南东部亦即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当时是1984年,四川三星堆器物坑遗址也还没有发现,西南地区被认为是商文明的化外之地;江西大洋州商代大墓还没有发现,长江中游地区也存在考古学的缺环。笔者的这篇文章将殷墟青铜器与西南矿产资源相联系的观点(即“西南说”)显得过于“超前”。但是,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西南说”的证据越来越充分,关于商代青铜器中发现的高放射成因铅,也受到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始人、著名地质矿床学家涂光炽院士,以及很多考古学家和地球化学专家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学者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在1984年的这次国际会议上发表后很快引起国际同行关注。1986年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崎一雄教授在其原来发表的会议论文末尾增加了五条附注,其中第四条文字节录如下: 金正耀在第三届科学史国际会议上宣读“商后期中部平原生产的青铜器的矿源”(按,原文如此)的论文。他指出云南永善金沙矿的铅同位素比率很低,而辽宁柴河矿的值很高。他没有给出详细的数据,但从这些数据作的图可以看出,4号玻璃和两支戟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永善金沙矿一致。 某学科领域的第一篇研究论文通常是该学科开始创建的标志,关系到该学科在一个国家开始创建发展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有时甚至涉及国际间的学术优先权问题。例如,有个别日本学者就将中国学者于1984年即已发表的关于商代青铜器中高放射成因铅之发现及其与西南地区青铜金属资源存在联系的研究工作,说成是在1987年日本学者发表某些云南矿山数据之后。 本着尊重学术、尊重历史事实的精神,笔者撰此小文,以供关心中国科技考古学术史者参考。 |
|
编辑:刘源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