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黄彰健《释〈春秋〉左氏经传所记鲁国禘礼,并释〈公羊传〉“五年而再殷祭”》简介
  《史语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四分 
 摘自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网站
2005-03-20 17:48:39 阅读

彰健此文将为拙著《论衣礼与经传所记禘祫》的第四章。其第一章〈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已刊布于《中国史研究》2002.1-2002.2。今谨简介以供读此文时参考。

拙文〈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指出,周初〈天亡簋〉:

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右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

此系周公摄政称王,于天室祭天之后,衣祀文王。

《诗经•大雅•文王》:“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故知卜辞:“自上甲至于多后,衣”,其前省略祭上帝未记。

故知卜辞,“帝,伐,自上甲”、“帝,伐,自上甲用”,此处“帝”即应释为祭上帝。祭上帝之后,然后伐,亦即杀人,作为人牲,用以合祭,亦即“自上甲至于多后,衣”。衣当读为殷,释为盛大,为商周最盛大之典礼。

《左传》记:少康中兴,“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故知祭上帝之后,合祭祖宗,为夏商周三代最重要之典礼。

卜辞记:“帝于王亥”,“啻黄奭二犬”,此亦当为祭上帝之后,合祭祖宗,然后祭先王之有功德者王亥,祭先王臣工之有功于王室者黄尹,此亦即《尚书•商书‧盘庚》所言“尔祖其从与享之”。

由于祭上帝之后,合祭祖宗,为最盛大之典礼。而合祭祖宗,实为祭上帝礼之后续部份,故周康王时之〈小盂鼎〉言:“王格周庙,啻文王、武王、成王”,即改称衣礼为啻礼。天子才可祭天,而诸侯贤臣,死后亦可在先王左右,佐事上帝,故诸侯贤臣遂沿用王室所定,称合祭祖宗之礼为啻礼。

祭上帝之后,合祭祖宗,而新死之殷王,于丧服除后,其神主亦应入宗庙合祭,故卜辞:

贞:祝惟,王言,王受佑?

彰健即读“”为“大祥”之祥。释“言”为《尚书•无逸》“(殷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之言。

卜辞言:

(9)贞今……其言?

(10)勿衣?(合集456)

彰健此文即释“其言”为“殷王是否应言?”;释“勿衣”为“殷王三年丧服除,是否应举行衣祭,亦即殷祭,以故君神主入宗庙合祭?”

而此亦即西周金文〈繁卣〉“公啻辛公祀,衣事亡”,〈大簋〉“用啻于乃考”之“啻祭”、“衣(殷)祭”。

《春秋经》书:“(闵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闵公服三年之丧,未满二十五个月,即吉服祭庄公,以庄公神主入宗庙合祭。闵公未可以吉而吉,故《春秋经》书“吉禘”,以示刺讥。

我们根据《诗》、《书》,及甲骨金文,才可了解《春秋经》“吉禘”之禘字之从示、从帝。此帝字仍应释为上帝。前人释禘字为审谛昭穆次第,这是错误的。

拙文〈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讨论衣礼、帝礼,并据卜辞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

本文遂讨论西周金文“啻辛公祀”、“用啻于乃考”及《春秋经》“吉禘”、“禘于太庙”的禘礼程序。对《礼记》“服除而后殷祭”、“有殷事则之君所”、“有殷事则归家”、《左传》“殷以少牢”、《公羊传》“五年而再殷祭”,对殷祭、殷事一辞提出正确的解释。

对《仪礼》“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犹未配”、“其二庙,(先适祢庙,而后适祖庙)”,亦提出新解。

关于西周宗庙制度,唐兰释〈令彝〉“用牲于京宫”,“用牲于康宫”之“康宫”为周康王之庙。拙著《周公孔子研究》则据《诗经》“三后在天,王配于京”,释京宫所祀“三后”为后稷、公刘、高圉,“王配于京”之王为大王、王季。

彰健据《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殷之命(天命)”、《诗经•鲁颂》:“(大王)实始翦商”,及《诗经•周颂•天作》:“彼作矣,文王康之”,读康为赓,释为续。认为:文王奉天命为王。文王所赓续大王翦商之事业,由武王牧野之役完成,故周公立康宫以祀文王、武王。

卜辞言:“公宫衣”,亦即卜辞所言:“自上甲至于多后,衣”。此公宫指殷先公上甲庙。

卜辞言:“皿宫衣”。此皿宫即明堂,指殷王大乙(成汤)的庙。故周公所建京宫、康宫,实仿殷制。

京宫、康宫合计实为七庙。其后有祧庙及五世则迁之制,故至周恭王时,天子七庙,京宫祀后稷,康宫祀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父为昭,居左;子为穆,居右。文王为昭,武王为穆;成王为昭,康王为穆;昭王为昭,穆王为穆。此为周代宗庙昭穆制之起源。

彰健此文则进一步据《逸礼•禘于太庙礼》,释《逸礼》的七庙如指禘存庙主,则指祀后稷、文王、武王,及时王之高、曾、祖、考。

如释为吉禘,需合祀存庙主及祧庙主,则此七庙为后稷尸一,昭尸不窋共一,穆尸鞠共一,文王尸一,穆尸成王共一,武王尸一,昭尸康王共一。

如释诸侯吉禘,需祀存庙主及祧庙主,则亦七尸:即太祖尸一,昭尸共一,穆尸共一,国君之高、曾、祖、考尸各一。

论周代宗庙制度,应据《诗》、《书》及西周金文立说,不可据晚周礼说〈王制〉、〈祭法〉立论。

彰健此文因考释“禘于太庙礼”,遂进一步考释西周金文“周康宫穆宫”“周康宫昭宫”,释康宫为周大庙,周康宫穆宫为大庙中之文王庙,周康宫昭宫为周大庙中之武王庙。

对晚周礼说,如《礼记》言:“春禘秋尝”、“夏禘秋尝”,此即误禘祭为时享。

《礼记》言:“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亦不合于殷代及西周制度。

《周礼》言肆献祼,《周礼》一书亦无禘祫两字。

这些都留待拙书《论衣礼与经传所记禘祫》第五章以后讨论。

拙书考论衣礼,读衣为殷,亦读为禋,亦即〈洛诰〉“禋于文王武王”《诗经•周颂•维清》“肇禋”之禋。拙著《中国远古史研究》,考释〈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读禋为衣(殷),释宗为《国语》“有虞氏宗舜,夏后氏宗禹,商人宗汤,周人宗武王”之宗,亦即祭上帝之后,衣(殷)祭帝尧以前六个始有天下之主,亦即《左传》所说的:“炎帝氏以火纪,黄帝氏以云纪,共工氏以水纪,太皞氏以龙纪,少昊氏以鸟纪”及帝颛顼之以民事纪。而三皇五帝及所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此乃晚周人的历史哲学。论中国远古时期的古史系统,仍不如根据甲骨金文,参据《尧典》及《左传》为说。谨附识于此。

关键词:衣礼、三年之丧、殷祭、殷事、禘于太庙礼、周康宫穆宫

编辑:刘源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