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为什么要编纂《甲骨文献集成》 | |
宋镇豪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5-05-13 09:20:59 阅读 次 |
|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事,它和20世纪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等文化珍品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在中国学术史上蔚然形成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明清档案学等几种举世瞩目的全新学科。 百年来出土的10万多片甲骨文,珍藏在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城市和台湾、香港等地区。此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比利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各大博物馆和科学研究机构,也都有多少不等的入藏。中国的甲骨文与埃及的纸草、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相辉映,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晚商王朝的占卜记事文字。随着甲骨学百年来研究的深入,蕴藏在甲骨文中的古代社会奥秘,逐渐被抉发出来,当年孔子所叹“文献不足”的中国上古史研究别开了新生面。 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诚如著名甲骨学家唐兰所说:“卜辞研究,自雪堂(按:即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经过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梦家、于省吾、唐兰、胡厚宣等国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地探索与耕耘,甲骨学殷商史,已成为一门具有严密规律,并积累了丰富研究资料和多方面研究专题的国际性显学。甲骨学与金文学、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天文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今“显学”和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百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甲骨学殷商史论著超过1万种,有16国学者3800余人涉足此学。甲骨学今日成就的取得,是无数甲骨学者开拓进取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如今,凝聚着国内外几代数千位学者的心力和锲而不舍追求创新精神的上万种甲骨学著作,不仅推动着甲骨学研究得以达到今日的高峰,而且这些著作本身也和殷墟甲骨文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但也应看到,这万种以上的甲骨学论著、学者分布于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各种文字刊布于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里,门类繁多,查阅非易,还有的属于稀见之专书,流行不广,很难找到,已大大影响到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资料的搜寻甚至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已往不少学者已做出了可贵的努力。然而,已往甲骨文献的编纂,一般都限于学科某些领域或摘要辑录诸家若干学说,并非是文化建设意义上的整体性甲骨文献汇集,有时难窥论著及原版本的全貌,或有因取舍所好,甚至造成断章取义,失却作者真旨。故编纂一部大型甲骨文献汇集,以全面展示近百年中甲骨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继承和弘扬几代甲骨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也就显得十分迫切,为学界长期所亟盼。 为了圆数代学人之梦,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同仁,继八十年代推出《甲骨文合集》,九十年代推出《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与来源表》、《甲骨学一百年》等一系列学术成果后,又在海内外同行的的全力支持帮助下,编纂了这套大型学术资料文库《甲骨文献集成》,分类集结百年来众家论著,为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一部大型的资料汇集,使之成为继往开来的文化宝典。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1年11月16日第8版) |
|
编辑:刘源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