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甲骨文“奚”、“黑”、“艱”諸字
【首發】王甲金
日前孫亞冰女史在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發表“讀《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劄記”一文(以下簡稱《劄記》)[1],文中對劉一曼氏發表在《考古學集刊》第18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上的《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以下簡稱《選釋》)一文內容作了些評述,包括對一些新見字形的討論。本人尚未得機會讀到《選釋》一文,但在看了《劄記》所引《選釋》一些字形後也發表了一點淺見。[2]蒙孫亞冰女史不棄,對拙見惠予賜教[3],並提示了相關的一篇孫俊、趙鵬二氏合撰文章。[4]在拜讀孫亞冰氏回覆及孫、趙二氏雄文並查看甲骨文相關字形後,感覺仍有討論餘地,遂再草此小文向諸位專家請教。
目前有爭議的部份就是(《村中南》319)[5]這個字形裡的人形究竟是“黑”、“天”還是“奚”字。也就是說,
這個字究竟應該隸定作“
”?“
”?還是“
”。 劉一曼在《選釋》中隸定作“
”,孫亞冰認為該字從“戈”從“天”,本人則認為當隸作“
”字。這裡首先要自我批判一下,本人由於知識有限,又疏於查檢,因此在前一篇小文中對於“黑”字字形所述有誤。事實上甲骨文裡的“黑”字(
,《屯南》2623)的確和“奚”字裡的人形(
,《合集》6477正)以及“
”(即後世的“艱”)字裡無“口”旁的人形(
,《合集》10171正)完全相同,因此劉一曼氏將
字隸定為“
”還是有其理由的。(字形大圖見表一)
表一:
黑 |
《合集》31706:黑牛 |
《合集》30552:黑羊-白羊 |
《屯南》2623:黑羊 |
《懷特》185:黑 |
|
名詞,無口旁 《合集》10171正:帝其降我艱 |
名詞,有口旁 《合集》10167:帝不降大艱 |
動詞,無口旁 《合集》10172:帝其艱我 |
動詞,有口旁 《合集》1173正:貞帝不我艱 |
但是,考慮到字與
、
同出,且劉一曼氏也認為它們都和卜辭屢見的“
”字同義,那麼將
字釋為“
”恐怕就沒有必要。終究“
”字裡已經有了和它非常近似的字形,如
(《掇》1.136,轉引自文獻1)和
(《合集》6949正)。
至於孫亞冰所說該人形應為“天”字的問題,我們可以再做點討論。首先,“天”字在甲骨文裡面可以是人形上方加一橫筆代表人頭(),也可以是用小的方形、圓形或菱形來代表人頭(
、
、
、
、
、
、
)(以上摹寫字形見《甲骨文編》第二頁)。可以看到,這些方形、圓形或菱形的人頭沒有一例是被代表身體和脖子的豎筆穿透的。再看“
”字兩例:
(《合集》21538乙)及
(《合集》21538甲),它們也都畫出了頭部,也都沒有被豎筆穿過。還有,與
字同出的
、
也都畫出了頭部,分別作圓形或倒三角形,它們也都沒有被下方的豎筆穿透。而在上述
、
或
等字形裡那些所謂的頭部全都被豎筆穿透,因此這點恐怕就不支持“頭部”之說。再一點就是身體比例問題,如果上方的真是頭部,那麼在許多字例裡人的雙臂就太短了,胸腹部也太短了,甚至沒有胸腹部。如:
《合集24196》、
《合集24204》、
《合集24151》、
《合集24189》。
但孫亞冰也提出了一項很有力的論點,就是“”這個字(也相當於後世之“艱”)在甲骨文裡有一部份字形是在該“頭部”裡還有一橫筆(
,《合集》24196)。由於多了一橫筆,似乎就不好解釋作雙臂了,反倒是釋為頭部很合適。這個論點猛然一聽的確有點道理,但參考了新出字形
、
後,我認為這橫筆不但不是問題,反而可以用來支持手臂之說。這是因為“奚”字通常表示奴隸/人牲,“
/
”字則是砍奴隸、人牲頭,那麼該橫筆如果釋為奴隸/人牲雙臂上的縛繩那應該是很合理的。(字形大圖見表二)
表二:
|
有頭部,雙手不交叉,雙臂有縛繩 《村中南》319 |
有頭部,雙手不交叉,雙臂有縛繩 《村中南》319 |
無頭部,雙手交叉,胳膊肘無縛繩 《村中南》319 |
|
無口旁,雙手交叉,胳膊肘無縛繩 《花東》3 |
有口旁,雙手交叉,胳膊肘無縛繩 《合集》24204 |
有口旁,雙手交叉,胳膊肘有縛繩 《合集》24195 |
“艱”字在卜辭裡表達各種麻煩事,尤其是大級別的天災人禍,例如敵對方國來侵擾商的邊邑或是久旱不雨導致饑荒。《合集》10164:“不雨,帝隹我”(
),這裡的
有學者認為是“艱”,也有人認為是“熯”,就是鬧旱災。卜辭還有一些辭例裡在“
”的下方又增添了“火”旁,《甲骨文字典》第1112頁認為“象投人牲於火上之形,為熯之原字。古有焚人牲求雨之俗。”《合集》25971:“乙亥卜大貞來丁亥
其熯丁巳十一月”(
),這裡解釋為焚人牲以祭或許可以講得通。但也有學者認為
字加了火旁後仍然是“艱”。[6]
這個字在金文裡作
、
形,但後來產生訛變,把環狀的兩臂誤認為是人體以外的東西,甚至把這個圓圈搬到人體的腹部,如
、
。此外金文裡往往把甲骨文的“火”訛變為“土”,於是“
”字就訛變為“堇”字了(見《金文編》2189字頭)。但由“饑饉”一詞來看,“堇”仍然保留了甲骨文“
”字的“天旱鬧饑荒”意涵。再看方言裡的情況,至今山東即墨青島一帶農民仍有“過艱年”的說法,指的就是由於天災人禍而導致的饑荒歲月。台灣話裡“艱苦”也是日常用語,舉凡任何困難辛苦的事情、經歷、心情都可以說“真艱苦”。
“艱”字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字形外還有另外從“女”從“壴”的“”字,如
(《合集》6057正:允ㄓ來艱自西)。“艱”字在卜辭中早期多作“
”,後來漸漸被“
”取代(
,《花東》3)[7][8]。由於
形代表奴隸/人牲,而奴隸/人牲大都來自戰俘或平時擄掠得來的敵對方國人民,同時卜辭中的“女”字有些是代表女俘或來自其它方國的女人,那麼我們可以由這兩種字形都代表“艱”的事實來推測一下造字的本義。陳劍認為古人以鼓聲傳訊報警,
字象人跪坐守鼓之形。[9]本文則認為可以再深入些,“壴”是“鼓”,戰鼓或警報鼓,“女”和“奚/黑”代表了戰爭或擄掠所得到的他國俘虜,這些俘虜後來多半被用作奴隸/人牲。合起來後“
”和“
”的字形都象徵了“戰爭”或“擄掠”,於是就引申出“艱”之涵義。敵對方國來找麻煩了就是“來艱”,上帝找麻煩了就是“降艱”,久旱不雨糧食歉收了也叫“艱”,因此至今山東農民仍有“過艱年”一說。“
”字訛變為“堇”後,仍保留了鬧饑荒這一含義,因此有“饑饉”的用法。原先用來指代戰爭、旱災、饑饉等大事的“艱”逐漸平民化,用於各種日常生活大小瑣事上,因此至今台灣話的日常用語仍把“艱苦”掛嘴上。如“我心肝內的艱苦啥人知?”(我心裡的痛苦有誰知道?),又如“伊今仔日人艱苦,無去上課。”(他今天生病不舒服,沒去上課。)經由這樣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把“奚”、“艱”、“堇”等字都聯繫在一起了,也把它們的字形與字義聯繫在一起了。
但形除了存在於“奚”、“
”、“
”、“艱”、“堇”等字之外,它本身還是另一個獨體字,就是表示顏色的“黑”。《詩·小雅》“來方禋祀,以其騂黑”。《傳》“黑,羊豕也”。由於“以”是致送之意,“騂”是赤色牲畜,那麼“黑”應該就是指黑色牲畜了。卜辭裡也的確出現了“黑牛”、“黑羊”、“白羊”。由於“奚”是祭祀用的人牲,而戰俘、奴隸、人牲多半都是蓬頭垢面、一身晦暗,因此“黑”就又被用來指晦暗的顏色。《釋名》“黑,晦也。如晦冥時色也”。如果以上說法不誤,那麼“奚”、“
”、“
”字裡的人形和“黑”字人形其實是一回事,而且是由被綁縛的戰俘、奴隸、罪犯髒兮兮的形象而引申出“黑色”的意涵。也就是說,“奚”和“黑”其實是同源字。如此一來,“黑”字和“奚”、“艱”、“堇”諸字也都可以聯繫在一起了,它們全都是同源字。
讀音方面,古文字學者一直無法解釋形同時出現在“奚”、“黑”、“艱”等字裡而諸字讀音卻很不相同的現象。本人完全不具備聲韻方面的知識,這裡只想提供一點方言裡的資料,或許能夠引發專業學者一點靈感也未可知。台灣話裡頭保留了很多上古時期的音、詞和文法。比方說,“讀書”是“讀冊”,“懷孕”是“有身”。古文字裡“殷”字從“身”從“殳”,台灣話“身”就唸作/sin/,和現在的“殷”同韻。而有意思的是,當現在普通話的“身”唸作/shen/(拼音)的時候,台灣話裡的“殷”也唸作/wen/。相同情況也出現在“奚”和“黑”上頭,台灣話裡的“奚”唸/he/(用英語音標表示),“黑”卻又唸成了/hi/,剛好和普通話裡的韻顛倒過來。這就應該引起專家的重視了,因為這表示“奚”與“黑”讀音關係非常密切,甚至有可能商朝時候這兩字的讀音是一樣的。(表三)
表三:
殷(身+殳) |
身 |
奚 |
黑 |
||
普通話 (拼音) |
/yin/ |
/shen/ |
/xi/ |
/hei/ |
|
台灣話 (英語音標) |
/wen/ |
/sin/ |
/he/ |
/hi/ |
|
甲骨字形 |
合集17979 |
合集13666正 |
合集6477正 |
屯南2623 |
這樣看起來,甲骨文裡“奚”與“黑”是在形、音、義上都密不可分的兩個字。而由於“艱”和“堇”在字形上都源於“奚/黑”,我們可以推斷“艱/堇”的韻是由“奚/黑”的韻轉變而來的。本文這種推斷和此前古文字學者的意見不一樣。陳劍認為艱字是以“堇”為聲符,孫俊、趙鵬認為艱字以“”為聲符,且“
”與“黑”在音與義上都不相關。[10]孫亞冰則認為“
”、“奚”、“黑”字形裡的人形其實都是“天”字的異體,所以“艱”是以“天”為聲符。孫亞冰關於“天”字的看法前面已經討論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和“堇”原本就知道是可轉的,而孫、趙認為“
”與“黑”在音與義上都不相關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韻部相隔較遠。本文則嘗試繼續用方言裡的資料來探索。
前已述及,台灣話裡“奚”唸作/he/(用英語音標表示),而“溪”則既可唸/ke/亦可唸/kue/。再看“瓜”這個字,台灣話裡既可唸/gue/亦可唸/gua/,而“花”也是既可唸/hue/亦可唸/hua/。再看灘和攤,台灣話裡既可唸/tan/亦可唸/tuaN/(大寫N表鼻音),“山” 既可唸/san/亦可唸/suaN/,“單”既可唸/dan/亦可唸/duaN/,“肝”既可唸/gan/亦可唸/guaN/,“看”既可唸/kan/亦可唸/kuaN/。也就是說,有實例顯示台灣話裡/e/與/ue/可轉,/ue/與/ua/可轉,/ua/與/an/也可轉。這樣一來,由奚/黑的韻逐步轉為艱/堇的韻也就不難想像了。而且我認為是先有“奚”、“黑”字然後才衍生出“艱”字,到了周朝金文裡才又訛變衍生出“堇”字。“艱”字一開始應該還是用“奚”、“黑”的韻,後來才逐步轉變為/an/韻。
後記:原本只是針對“奚”、“”、“
”的字形提了一點淺見,蒙孫亞冰女史提示,把“艱”的一系列字也納入考慮,遂再成此小篇,並把視角擴大至形、音、義各方面。雖說是野人獻曝,仍冀望或有千慮一得之處。期待諸位專家能批評指正,尤其是方言材料的運用上。
【文章下載】
王甲金2010年10月13日再論甲骨文“奚”、“黑”、“艱”諸字.doc
【引用工具書】
《屯南》:《小屯南地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考古學專刊 乙種》第十八號,中華書局,1980(上冊)及1983(下冊)
《合集》:《甲骨文合集》,胡厚宣總編輯,中華書局,2001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
《懷特》:《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許進雄編,(英文書名: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 Canada:Hunter Rose Company,1977
《甲骨文編》:孫海波編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專刊乙種》第14號,中華書局,1965。
《花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金文編》:《金文編(第四版)》,容庚編著,中華書局,1985
【注釋】
[1]孫亞冰,〈讀《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劄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0年09月16日。鏈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68.html
[2]王甲金,〈對《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中一〔奚戈〕字形的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0年09月19日。鏈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75.html
[3]孫亞冰,《答覆王甲金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0年09月19日。鏈接:https://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76.html
[4]孫俊、趙鵬,《“艱”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1月25日發佈。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95
[5]劉一曼(主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預定2010年底出版(據上引文獻1所述)。
[6]見上引文獻4。
[7]唐蘭,《殷虛文字記》,第78頁。中華書局,1981。
[8]孫俊、趙鵬,見上引文獻4。
[9]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於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第13頁,北京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1年4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332-333頁,綫裝書局, 2007年4月。(轉引自上引文獻4)
[10]孫俊、趙鵬,見上引文獻4。
先民关于‘黑’的意识只能来源于‘天’的变化,绝不会“由被綁縛的戰俘、奴隸、罪犯髒兮兮的形象而引申出“黑色”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