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鎮豪、趙鵬、馬季凡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出版

宋鎮豪、趙鵬、馬季凡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册),于2011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历藏甲骨集书影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殷墟甲骨文2023片,甲骨来自郭沫若、胡厚宣、容庚、康生、罗福颐、罗福葆、王杏东、王献唐、顾铁符、易忠箓、罗守巽、叶玉森、郭若愚、徐宗元、徐坊、臧恒甫、顾承运、陈侃如、邵友诚、方曾寿、周伯鼎、蒋楚凤、英国考文夫人及北京琉璃厂庆云堂、韵古斋、振寰阁、富晋书社和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北京文物商店等二十八家的旧藏品。历史所甲骨的出土年代,多数是殷墟早期发现品,部分属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及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殷墟盗掘出土甲骨。其中除已见于《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补编》的外,尚有700多片未被著录。此次以甲骨彩照、拓本、释文与来源著录表四位一体的形式全部公布这批藏品,旨在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文的文物与学术史双重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知,亦为提供研究、赏析甲骨文之用。

上册

前 言 宋镇豪 / 1 ~ 8

编辑凡例 1 ~ 2

彩 版

第一期 1 ~ 164

第一期附 165 ~ 169

第二期 171 ~ 192

第三期 193 ~ 198

第四期 199 ~ 220

第五期 221 ~ 257

附 錄

碎 骨 261 ~ 263

无字骨 265 ~ 269

僞 片 271 ~ 282

中册

拓 本

第一期 1 ~ 128

第一期附 129 ~ 132

第二期 133 ~ 148

第三期 149 ~ 152

第四期 153 ~ 166

第五期 167 ~ 191

下册

釋 文 1~ 95

檢索表

说明 98

表一 历史所藏甲骨检索总表 99 ~ 149

表二 《合集》收录检索表 150 ~ 175

表三 《合补》收录检索表 176 ~ 186

表四 历史所甲骨缀合检索表 187

1.本所甲骨缀合表 187

2.与他书甲骨缀合表 187 ~ 193

表五 历史所甲骨盒藏号一览表 194 ~ 195

表六 甲骨著录书、拓本及来源简称表 196

1.引用甲骨著录书简称表 196

2.甲骨拓本简称表 196 ~ 197

3.甲骨来源简称表 197

一、本书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全部甲骨的专集,包括有字甲骨、碎骨、无字甲骨及僞片共2023片。

二、本书共分爲上下两册,上册爲甲骨彩版,下册爲甲骨拓本、释文及表格。彩版新编有字甲骨1920号,零星小碎骨(Fr)41号,无字甲骨(N)33号,僞片(F)30号。拓本爲1920号,1片有号有拓无骨。

三、凡甲骨彩版和拓本均按实物原大刊出。凡本所甲骨可相缀合者,则按缀合复原后的实物大小刊出。

四、上册彩版包括甲骨正面与有钻凿灼痕的反面、完整钻凿断痕的侧面及有刻辞的骨臼照片。下册拓本精选自《甲骨文合集》原拓本、《历史研究所原藏甲骨拓本》和《历史所藏拓本资料》,部分爲新拓。拓本包括有字甲骨之正面、反面及骨臼。

五、本书甲骨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次,彩版号与拓本号对应一致。每片甲骨占一个号,凡同片之正、反、侧、臼则分别标注正、反、侧、臼字样。

六、本书採用“先分期、后分组”的体例编次。分期与《甲骨文合集》编排体例保持一致,採用所谓“五期”法。分组“第一期”爲 “宾组”,“第一期附”爲“组”和“非王卜辞”,“第二期”爲“出组”,“第三期”爲“何组”,“第四期”爲“历组”、“无名组”,“第五期”爲“黄组”。

七、每一期甲骨的排序,採用先按字体分类、后依内容分类进行编次。字体分类採用目前甲骨学界有关王卜辞及非王卜辞的分类标准。“第一期”甲骨以“宾间类”、“宾组一类”、“典宾类”、“宾组三类”爲序;其中一些辞残字少,或字体不易辨认组类者,大体按所残内容分别排入了“典宾类”及“宾组三类”。“第一期附”以“组肥笔类”、“组小字类”、“午组”、“妇女类”爲序。“第四期”的“历组”部分以“历间类”、“历组一类”、“历组二类”爲序。每类甲骨的内容分类大致按祭祀、军事、人名、出使、纳贡、田猎、往来、天气、农业、梦幻、病患、旬夕、卜王、残辞编次。

八、本书释文包括甲骨属性、释文正文与释文说明等内容。释文正文一般用宽式。如用爲贞卜的“鼎”字直接释“贞”。释文正文中有“□”者表示缺一字;“……”表示残缺字数不详;字加“[ ]”者,是依文例拟补之字。凡异体字、通假字等或随文在注明字处加括号“( )”。卜辞释文末尾一律标句号。同一甲骨上多条卜辞,依据文例规律或干支先后爲序。释文说明则扼要介绍照片拓本的互校、旧有释文的补正、文字简释、同文例、缀合等相关内容。

九、本书后附表格多种,可检索本书甲骨新编号与原藏号、来源、著录和缀合诸信息。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布衣山水
10 年 前

本書的攝影、特邀編輯方老師(19630828-20131115),浙江鎮海人,上海古籍出版社攝影、編輯。負責拍攝並製作照片的項目主要有:法藏敦煌西域文獻(34巨冊,1994-2005年)、俄藏黑水城文獻 (13巨冊,1996年)、《俄藏敦煌文獻》(17巨冊,2001年)、《俄藏敦煌藝術品》(2002年)、《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以《俄藏敦煌文獻》為主體和國內敦煌文獻藏品大部分的拍攝工作)、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收藏的碑刻和古籍資料;《大麥地岩畫》(4巨冊,2006年)、《陰山岩畫》(4巨冊,2007年)、《賀蘭山岩畫》(3巨冊,2007年)、大興安嶺戰旗峰岩畫(2010年10月拍攝);《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2008年)2929版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2011年)3915張照片、《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 》(2013年)577張照片、旅順博物館館藏甲骨4867張照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甲骨585張照片以及其他檔案、古籍資料、重要會議等。甲骨學、敦煌學、岩畫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寶貴的一部分。方老師拍攝的第一手材料,爲三個學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爲三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外拍攝早上進博物館、晚上出來,中間基本沒有吃飯、喝水、上廁所的時間。沒有數碼相機的時候,白天拍攝一天,晚上要把照片全部沖洗出來,看拍攝的效果,能否用來出版。每天工作到凌晨……野外拍攝飲水、吃飯非常艱苦,地形險惡,時常需要徒手攀岩,拍攝大麥地岩畫,他們在沙漠中迷過路。拍攝陰山岩畫期間發生了兩次翻車事故,負了重傷,但他堅持要求帶傷繼續完成拍攝。拍攝賀蘭山岩畫,一天走30公里路,一連五六天,自此落下腳傷。野外拍攝充滿了危險,但他說“我只知道,如果我不拍,也許就再也拍不到了(2005年10月10日)。”

付振起
7 年 前

该书价格不菲,不知研究所能否公布部分合集未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