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料研读班”第十一期简讯

撰稿:刘义峰

2010年5月21日,先秦史料研读班举行第十一次活动,由宋镇豪研究员主讲,题目是“甲骨文释读的方法论”,先秦史研究室同仁、访问学者及研究生参加并进行讨论。

20100521_photo_01

图一、宋镇豪先生在做报告(点击放大)

20100521_photo_02

图二、研读班现场(点击放大)

宋先生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的诸家考释法。第二部分提出自己考释甲骨文字的若干方法—据甲骨文例辞例比对、组批确定词性再由已知推未知的综合释义法。

百年以来,甲骨文字考释名家辈出,文字考释的理论方法也渐趋成熟多样。宋先生以人物为线索对各家方法进行了概括:

一、孙诒让首创古文字字形比较与偏旁分析的方法。在《名原》叙中,他总结提出一条“略摭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岩古刻,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楬其歧异,以箸渻变之原,而会最比属,以寻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的古文字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

二、罗振玉开启经由《说文》向上逆追再返诸甲骨辞例的研究法。据《殷虚书契考释》自序说,是“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穷其蕃变,渐得指归。”这种逆推法,从释字再返诸甲骨辞例,“循是考求典制,稽证旧闻”,进而从帝系、京邑、祀礼、卜法、官制等,达到寻绎商史和商代文化的目的。

三、王国维重视甲骨文字在具体语景中的应用,细察字形、字音、字义分化演衍之迹。一如他在罗氏《殷虚书契考释》序中说的:“会合偏旁之文,剖析孳乳之字,参伍以穷其变,比校以发其凡。”后来在《毛公鼎考释序》中又有申述:“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以知其时代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参之彝器,一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於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

四、郭沫若提出“文字的认识必须结合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全貌的认识才可以互相校正”。据其《甲骨文字研究》初版本自序说:“余之研究卜辞,志在探讨中国社会之起源,本非拘拘於文字史地之学,然识字乃一切探讨之第一步,故於此亦不能不有所注意,且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徵,於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

五、唐兰、于省吾等诸家将考释甲骨文理论化、系统化。唐兰是甲骨学史上首位把甲骨文字释读纳入古文字学领域而进行系统研究并提高到理论高度进行规范的学者,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总结考释古文字形体的四种方法:(1)对照法或比较法;(2)推勘法;(3)偏旁分析法;(4)历史考证法。他还对传统“说文学”的所谓“六书说”的文字学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替代“六书说”的“三书说”:(1)象形文字;(2)象意文字;(3)形声文字。于省吾考释古文字严格从字形审释出发,十分强调“形义之归”,全力探究古文字的演变规律。他极为重视“覈诸文理与辞例”的“考名识字”、“辅以声韵通假之方”。提出甲骨文中“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说,“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可称为‘独体形声’”,还发现甲骨金文中有一类型“因声指事字”。杨树达强调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应重视形、义、音三者的关系和“文义之大安”的辞例验证。还提出“据《说文》释字”、“据甲文定偏旁释字”、“据形体释字”、“据文义释字”、“据古礼俗释字”等法。陈梦家的针对三十年代唐兰冲破传统“说文学”的“六书说”系统,归纳汉字构造只有形符、意符和音符,即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出了新修正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高明认为,“总观汉字的形体结构,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方法已足以概括。他总结了四种古文字考释方法:(1)因袭比较法;(2)辞例推勘法;(3)偏旁分析法;(4)据礼俗制度释字。张秉权在《甲骨文与甲骨学》中提出六种甲骨文字考释的方法:(1)直接指认法;(2)偏旁分析法;(3)比较对照法;(4)寻绎推勘法;(5)历史考证法;(6)类比研究法。其他诸家之说还有:李孝定《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字》认为甲骨文的六书次第有:1.象形、2.指事、3.会意、4.假借、5.形声五类,没有发现转注字。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指出考释古文字,要正确辨识字的形体和分析字的结构,阐明文字古今形体演变脉络,还要把释定的字放回原文句中检验是否上下贯通,注意应用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方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提出以形表义、借形记音、兼及音义的“三类法”。探求字义有“义训”(据古文献查字义)、“音训”(利用同音字释字义)、“形训”(从文字形体推考字义)三种方法。陈炜湛《甲骨文简论》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说”。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提出最小成文单位而与偏旁、部首有同有异的甲骨文字根字说;得甲骨文字根485文。黄天树最近提出“二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字,在字形结构中无声符是为“无声字”;假借字、独体形声字、因声指事字、两声字、形声字五类皆可归“有声字”。

在对以往考释方法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宋先生从自身研究经验出发,提出考释甲骨文字一法:据甲骨文例辞例比对、组批确定词性的考释法。通过文例、辞例比对从整体组批上确定词性,进而由已知推未知,使一大批甲骨文释义得到坐实。并举三例说明:

第一例:无名组甲骨卜辞有一种语辞与祭名动词相组合的“叀…clip_image002[1]”辞例,介于中间的几个字往往用于纪日纪时。根据这种辞例,由旦、朝、食日、中日、昃、莫、昏、夕、夙几个表时间之词,进而确定其他几个意义原先不明的词,如clip_image004[1]clip_image006[1]clip_image008[1],也是时间之词,即“时称”。释clip_image009为住,指出夙字写作clip_image011,为祈月之形,与clip_image012字写作clip_image014clip_image016字形有别,clip_image017[1]是天黑后掌灯之时,夙时是下半夜至天明前之间的时段。

第二例:考释“墨”字。将甲骨文中的clip_image019与刖同卜(屯南857),定其词性为一种刑罚的专名,又与clip_image021[1]匜铭文中的clip_image023[1]clip_image025等字以及曾侯乙墓竹简clip_image027(墨)字对照,考知clip_image019[1]指墨刑。

第三例:据一组“奏某”辞例,确定clip_image029clip_image031clip_image033clip_image035等为乐器,又进而考定另一批称“奏某”或“某奏”但绝不称“置”“乍”的祭歌名,如:clip_image037、商、美、各、嘉、新、舊、戚、clip_image039等。

演讲结束后,宋先生主持讨论,他认为,通过甲骨文例比对的方法,可以坐实一批已识未识的甲骨文字。但同时强调,考释文字不能为了文字而文字,应该解决中国历史及古代文明的相关问题。如以上三例,即在文字考释的同时,推进了商代记时制度、圭表测影的天文知识、刑罚、音乐等方面的研究。

刘源研究员认为假借和转注不能算构字法,唐兰的理论还是很有道理。孙亚冰就个别文字的释读提出问题。对于根据甲骨文例辞例比对、组批确定词性的考释法,大家讨论热烈。运用这种方法考释的甲骨文字,具有很好的操作与检验性。

【相关文章】

1、《试论殷代的记时制度──兼论中国古代分段记时制度》,《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又《考古学研究(五)邹衡先生七十五华诞纪念文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释住》,《殷都学刊》1987年第2期。

3、《释clip_image004[1]昼》,见《甲骨文和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出土文献研究》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5、《殷墟甲骨文中的乐器与音乐舞蹈》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读论文,中研院史语所,2008年。

6、《甲骨文考释之一法》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16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ibuffalo
13 年 前

报道及时、准确。拜读。文字考释确实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要务。祝大家在识字方面有所收获。

Yifeng
回复给  ibuffalo
13 年 前

是啊,太重要了。

xiaoming
13 年 前

宋镇豪先生在经过多年的总结学习前人甲骨文考释的研究方法后,开创拓展了自己甲骨文释文的研究思路,并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来研究方法的学术体会,告诉年轻学者,以恵学林。这样的先生现在少了。

王甲金
13 年 前

關於【第二例:考释“墨”字】,我剛下載了《出土文獻研究》5輯,讀了該文。原文是【字形上部示意某種尖利器在刺刻人首面頰或目緣額顙部位,下部從土】。我沒能看明白,到底哪是被刺的部份哪是尖利器?按說最上面的是人首、眼睛,最下面是土,那麼利器只好就是從頭連到土的那豎筆;那麼中間那一圈是什麽東西呢?還有,要刺臉部眼睛也應該從上方刺啊,怎麼會從下方刺呢?我倒覺得這是頭-軀幹-土,然後中間那一圈是手臂。

Yifeng
回复给  王甲金
13 年 前

宋先生对墨字的考释,可参看《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考古学集刊》第15集《纪念殷墟发掘七十周年论文专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上面有画像石墨刑图,可知所谓墨字所从△是什么了。

王甲金
回复给  Yifeng
13 年 前

看了。只看到剃頭,沒看到刺臉。

宋镇豪
13 年 前

王甲金同志:
你没有看懂该画像石图,髡髪用刀,墨刑用三角形刑具,日本松丸道雄、永田英正著《中国文明の成立》一书对此图有专门考订,指出这是一块描绘罪人被施行髡、墨刑罚场面的画像石(ピジュアル版《世界の历史》5,日本讲谈社1985年版。
另外,此字文例与刖刑对贞,可知也是个有关刑罚的词,是个表意字,上部示意某种尖利器刺刻人面颊部位,下部从土,与《周礼•秋官•司刑》郑氏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所述意合,中部的三角形尖利器指施墨的刑具。古代墨刑又细分轻重,未必一定是“从上方刺”,有满脸大面积施墨刑的,也有施诸目下面的。《尚书刑德仿》谓墨刑有“凿人颡”与“凿人面”之别。《说文解字义证》“黥”字条引“晋令:奴婢亡,加铜青若墨黥黥两眼;后再亡,黥两颊上;三亡,横黥目下;皆长一寸五分,广五分。”由此固知古代墨刑亦细别罪之轻重,而所施脸上部位有异也。考释古文字,望文生义不行。

宋镇豪
13 年 前

王甲金同志,因最近事多,未及时拜读你的短讯,迟复为歉,现简单答复如上。顺便说明一下,我的《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一文先刊于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因部分附图未被采用,故又刊于《考古学集刊15•纪念殷墟发掘七十周年论文专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再复

Yifeng
13 年 前

[img]http://news.shm.com.cn/attachement/jpg/site1/20070129/xin_2101042911577433247614.jpg[/img]

从汉画像石上看,用三角形尖状器施墨刑的场面还是一目了然的。

ibuffalo
13 年 前

宋先生指出卜辞中此字与刖刑对贞,是个重要的发现。又,画像石上三角形刑具,是有长柄的东西吗?有长柄,如何用来实施墨刑? ❓

ibuffalo
回复给  ibuffalo
13 年 前

经宋先生提示,有长柄的三角形刑具的功能是烫刑人之面之用。

王甲金
13 年 前

謝謝宋先生及劉義峰博士的回覆。畫像石現在總算看懂了,至於甲骨文的字形我還得再琢磨一下。謝謝兩位專家。

王甲金
回复给  管理员
13 年 前

剛給你發去,就跑來看看有沒有新文章了。

于国杰
13 年 前

宋老师:
我有非常值得贵所欣赏的发现,可以解释甲骨的原理、饕餮纹的原理、陶罐的原理、文字原理与文明起源等等。 我在去年10月就画出了原理图,经过多半年的验证,非常理想。
我可以看懂所有的经典——易经、黄帝四经、道德经、庄子等等。
希望尽快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谢谢!
于国杰敬上

ibuffalo
回复给  于国杰
13 年 前

我倒是建议你写文章发表或著书出版,这样全球关心此问题的学者都知道你的发现了。即使专业学者,也是通过投稿、发表、出版来互相结识和交流的。只要文章好,不愁发表不了,或无人赏识。